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26日 星期三

    回顾2010:日本电子书进入战国时代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26日   17 版)
    索尼女员工展示该公司新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12月10日,东京。
    夏普公司女员工展示平板电脑新品加拉帕戈斯,显示屏分别为5.5英寸和10.8英寸,皆可用做电子书阅读器。11月29日,东京。

        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称为日本的“电子书元年”,一年来各路资金争抢市场的硝烟始终未散,临近岁末更是上演了一场“龙虎斗”,索尼和夏普两大电子产业巨头于12月10日同时推出各自的电子阅读器,誓与人气火暴的iPad分庭抗礼。《朝日新闻》日前发表述评称,日本电子书已进入“战国时代”。

        “这本电子书能够保存1400册纸质书的内容,对于每个月读3本书的人来说,可以读38年,真是将书柜装到了口袋里。”Sony Marketing的栗田伸树社长在记者见面会上介绍索尼名为Reader的电子阅读器时,特意在现场放置了装有1400册图书的大书柜。

        索尼早在2004年4月就上市了一款名为LIBRIe的电子阅读器,但由于缺少内容支持乏人问津,2007年5月停产。此后其电子书服务网站也关门大吉。最近索尼重整旗鼓,推出5英寸屏口袋版和6英寸屏触控版两款Reader电子阅读器。栗田伸树表示,Reader上市第一年的销售目标为30万台,到2012年有望占据日本国内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Reader最大的特点是“只专注于读书”,触摸屏式的画面采用“电子纸”技术,只有黑白两色。与液晶显示方式不同,Reader没有背景光,长时间阅读不会使眼睛感觉疲劳。除画面切换之外,几乎不消耗电量,充电一次可使用约两周时间。索尼也对Reader的省电功能颇为自负,称单次充电可以支持7500页的阅读。

        Reader的用户表示,该机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实现了同索尼在线书店CONNECT Store的无缝对接,通过随机附带的CONNECT Reader软件,用户可以把自己电脑中的书籍同步到Reader中,也可以在CONNECT Store选购有版权保护的书籍。

        作为读书专用机,同样采用“电子纸”技术的还有亚马逊的Kindle,不过尚未推出日文版,索尼无疑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先行优势。另一方面,与文库本大小相同的5英寸屏口袋版重量仅155克,售价为2万日元,相比重达680克、卖到近5万日元的iPad,Reader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受iPad自2010年5月以来一路热销的刺激,多功能电子阅读器在日本市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竞争者。其中夏普推出的Galapagos的特点是可在用户选定的时间定期接收电子报和杂志。电子报主要由日本经济新闻社、每日新闻社等媒体提供。Galapagos最初提供的电子书和杂志约2万册,以后将增加到3万册。该机使用无线局域网,明年春季起音乐和游戏服务也将上线。

        日本消费者表示,Galapagos融合了电子书、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具有“媒体平板电脑”的特色。至于5.5英寸屏的销量比10.8英寸屏几乎翻倍,则是因为小巧玲珑的机身更适合在上下班的车上使用。

        除Galapagos外,岁末上市的多功能电子阅读器还有NTT DoCoMo通过韩国三星电子制造的Galaxy Tab,以及NEC推出的7英寸屏电子阅读终端Smartia。富士通也宣布,将于明年投入多功能电子阅读器市场。

        《朝日新闻》分析认为,从整个电子书的销售情况来看,多功能电子阅读器极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不过,在电子书更为普及的美国,有预测认为面向读书专用机的电子书销售额将大大超过多功能电子阅读器所取得的电子书销售额,这与索尼“爱好读书的人更容易接受专用机”的判断不谋而合。

        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推算,2010年度该国电子书的市场规模达670亿日元,随着多功能电子阅读器和读书专用机的不断面世,预计2014年度电子书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日元。索尼电子书事业部负责人野口不二夫则认为,日本的电子书市场可能继美国之后得以高速发展,然而这一市场在日本的复杂程度也是独一无二的,电子数据化的规格难以统一,出版界又对电子书抱有根深蒂固的警戒感,可谓问题多多。诚如日本媒体所言,电子书进入“战国时代”,为争夺有限的读者,难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