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2010年年末,英国的绿虎出版社将一本28年前的儿童科幻读物《2010:未来生活》(2010:Living in the Future)再版重出,引发读者强烈好奇与热情追捧,结果成了圣诞节前的畅销书。
2010:每周工作三天
作家霍伊尔(Geoffrey Hoyle)与画家安德森(Alasdair Anderson)合作,于1972年推出此书,预测21世纪的人类生活。BBC新闻杂志栏目12月23日报道,书中预想,到2010年,人民群众每周只工作三天,玩四天;无论男女,都穿连体跳伞服,开液体管子里的电动汽车,花很少的钱坐飞机旅行。
杰弗里·霍伊尔说,就跳伞服一事,他正在遭受网友的调侃。但霍先生辩称,他当年的预测主要甚于政治体制的进化,跳伞服代表着自由的受限。
有些事他预测的挺准,比如联网购物和可视电话。不同的是,在其合作伙伴安德森的画笔下,联网购物的场景描绘如下:一位穿连体跳伞服的女士,站在一个桌子般巨大、布满了各种按钮的操作台前,手拿有线电话,面对墙壁般大小的屏幕,就其中显示的一块小圆面包和一块水果蛋糕,庄严如神五总指挥,下达着购物指令。
2011:每周工作七天
好累啊,不是吗?但只是设备笨重了些,创作的思路基本正确。事实上,当我们回看过去,就会发现,科幻作家们往往走在科学家前面。著名先例包括两位英国作家:HG·威尔斯预言了原子弹,阿瑟·克拉克预言了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和太空飞船。晚近者亦有美国作家大卫·布林,1989年,他便在小说中预言了公民记者和个人化网络界面的出现,以及隐私的衰落。
1931年,《纽约时报》曾请几位人杰出马,预言2011年的未来生活。有人说多数人能活过70岁,还有人指出了老龄社会的问题,以及日益模糊的国界。但物理学家迈克尔·帕平(Michael Pupin)说,2011年将均分财富。
冷战初期充满了核战争很快将毁灭世界的预言,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涉及到这一主题。今天来看,这是失败的预测。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预言,人类是否已经真的毁灭了呢?
新版的《2010:未来生活》更名为《2011:未来生活》,但内容一如从前。
回想起当年写下的每周三天工作制,作者霍伊尔不免对现状灰心。“人类将会非常辛苦地工作。真是背道而驰。人们将一周工作七天。我现在非常悲观。”他对BBC说。
是啊,有了电脑、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以及形形色色的即时通讯软件之后,广大工友们已经越来越难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七天工作制近在眼前,或许已经实现。
重看小灵通的未来
中国作家叶永烈也有过类似的尝试。在1961年开始创作、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先生写到了“电视手表”——“电视台不断播送着标准时间,电视手表上就出现了几时几分几秒,”照此说来,该有一档名叫“时间联播”的节目。在未来城,小灵通还见识了“无轮汽车,中国第88汽车厂制造”,以及机器人铁蛋——它浑身都是用不锈钢做成的。其实不锈钢一点都不新鲜,更高级的是一种叫作“塑料”的东西——“桌子、椅子、饭碗、床、书架、地板、天花板、门窗……全都是用塑料做的。”
叶先生与时俱进,在1984年续写的《小灵通再游未来》内,又预言了“电子报纸”:一按电钮,墙上的荧光屏就出现了《未来时报》。“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备改成《未来分报》,”虎头虎脑的小虎子告诉小灵通,“每分钟出四版。”联想到如今分秒更新的新闻网站,这预测还蛮靠谱。只是记者成了“机器人铁蛋”,便多少有点胡闹。开个新闻发布会,台下坐了一群铁蛋,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但那些做批评报道的记者们或会喜欢这个发明,上山下矿暗访揭黑的采访,都让铁蛋去得了,不为别的,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