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丹青如画

    杨东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5日   08 版)

        11月6日。下午从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会议逃出,放弃了听布莱尔的讲话,长途跋涉到高碑店的中国油画院看陈丹青“十年归来”画展。地方的确荒凉,街道空无一人,一直怀疑是否走错了。终于看到“中国油画院”的大门和招贴,心中石头方才落地。及至到了展厅,但见黑压压的人群,犹如早高峰的地铁,根本走不动,令人惊讶内外两重天。

        这是丹青回国后的第一次画展。记得十年前他刚归来时,大概是从《城市季风》知道我,托人找到我有一日长谈,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听他谈阿城、木心、胡兰成等等。我相信那也是一次互相辨认,发现虽同属上海人,却并非同类项。他是右派之子,文革时在乱世中学画,我则是不学无术的“老红卫兵”,相通之处,我从小就是自学画画的美术爱好者,还有就是一点“文青”的风气了。这些年来,共同背着“老愤青”的名声,更加气味相投,他而且成为我们教育研究院的理事,是原来不敢想象的。他曾谈起夫人讥他“画不好画了就写文章,写不好文章了就剃光头”,令人发噱。这回,他重新以画家之名登场,依然身手不凡,果然艺高一筹。

        我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他的画,基本是外行看热闹的水平;但是画如其人的说法,对丹青是佷恰当的。如果说在那些人体写生、素描速写上,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技术;在对古代册页、碑帖的写生上看到的是一种文化心态(展览的口号是“回到古典,回到写生”);那么在农民和矿工的写生中,则直接看到了赤裸裸的人生,其深刻犀利不在文字之下,的确远高于一般画家的艺术境界、思想境界。比较而言,如王沂东那样程式化的光鲜亮丽的农村美女,艾轩一成不变的目光呆滞的藏族女孩,已经完全看不到社会人生了,或曰炫技,或曰商品。但是丹青笔下的农民、民工,各自的生命沧桑、个个扣人心弦,令人过目难忘,乃真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他画画的动机。他的说明文字中透露了两种典型心态,一是忽然兴起,技痒难忍,画画不止,是艺术天性的召唤。一是无所求的淡然平静,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到了不存意图、了无挂碍的年岁,无所谓成不成功、大不大师了。于是,闭门描画,临帖写生,收获着自私的幸福,回到“学油画的初中生”的感觉。这是脱俗了,也是真正能够产生艺术的化境了!

        他说十年来一直在写作和画画之间冲突,画家朋友可惜他写作太多误了画画,文化朋友则热衷他的文字和言论。这可能是无解的。能够同时写作和画画、两者都达到很高水平的并不太多,吴冠中也是一个。但吴冠中说过如能重新开始宁可文学,认为一个鲁迅胜过一百个齐白石。以我等凡人,总是希望鲁迅和齐白石兼得,油画丹青和文字丹青一个也不能少,只是难为他了。

        关于他的才情,还要说的是他在画册扉页的献词“感谢这十年为我枯坐的各位模特,尤其是,裸体模特”。令人尊敬和感动。

        我的实际收获,除了丹青的签名,也被点燃,回家铺开宣纸,濡染水墨,重温当年那个“学画的中学生”的快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