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鲁迅笔下的女娲原型为西洋模特

    李有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5日   03 版)

        鲁迅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模特儿,不专取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全集》第四卷,5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这已是人所熟知的文学故实了。

        鲁迅小说中独有一个人物,用的却是西洋模特儿,这个人物就是《补天》里的女娲。这一点,似乎不大被谈起,算是“僻典”。

        历来的作家、艺术家、学者们对《补天》的色彩描写,印象深刻,叹赏有加,比如著名画家张仃先生早在1942年即写过一篇文章,谈论鲁迅作品中“绘画色彩”时,其中写道,“很容易引人联想到印象派的色彩”(引自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22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说到“印象派色彩”,孙郁先生在他那本令人难忘的、专谈鲁迅藏画的书中,也有相近的观感和描述:

        “我读鲁迅的小说《补天》时,看到起笔中对天地之色的描绘,有着色欲的美。也就怀疑是印象派的手段的移植。……女娲的形象,让我想起梵·高笔下的女子,耀眼的光有着性感的充实。……假若把这些文字和印象派画作比较一下,是不是有着类似的冲击?”(《鲁迅藏画录》,55页,花城出版社,2008年)

        《补天》中起笔两段文字,相关著述或文章中,很少不被引用的。美文欣赏千遍,仍不失美感,现亦引如下: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地飘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睒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溶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

        “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

        孙郁先生“怀疑”小说关于色彩的描写,移植了印象派手法,其实这怀疑早就被张仃先生以专业资格所证实,惜乎他未看到张先生文章。但他由“色欲的美”和“性感的充实”,将女娲和凡高笔下的女子联想到一块,毕竟是眼光独异,“观书如观画”。

        除了“色欲的美”,女娲身上还有一种其势不可压抑、饱满洋溢的生命力,也即小说开首所写“弥漫在宇宙里”的“气力”。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据此而视女娲为鲁迅关于欧洲近代文明中“人”之观念的具象化,令人联想到“维纳斯之诞生”的构图,因而是一个具有“西欧风范”的人物形象:

        “这开篇部分的描写,在鲁迅全部作品中是极少见的。那由‘桃色’、‘玫瑰色’、‘肉红色’等彩红色基调构成的色彩绚丽的背景描写,不仅和‘晦暗画’的《呐喊》其他作品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且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恐怕也是不见于他类的。况且,在明丽的背景下,鲁迅描绘的还是女性丰满的裸体形象。洁白的女体浸浴在玫瑰色的光海里,四处飞溅着浪花……,这情景,会使我们联想起温暖的爱琴海之波和‘维纳斯之诞生’……的构图。”

        “鲁迅描绘的这个女娲形象就具有下列特征:本源的生命力(也包括性欲)及由此而生发的创造性、天真无邪的豁达、现实的行动力、不畏艰苦的强烈意志力、劳动精神和牺牲精神。”

        “这是鲁迅向自己认为的处在欧洲近代文明根底的‘人’的观念,赋予的一个具体形象。这个形象是西欧近代人性观的人格化(性格化),是个具有西欧风范的人物形象。”(《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李冬木译,144—14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鲁迅写作《补天》,其时为1922年,中国女性从封建制度禁锢中解放出来,不过10年时间;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鲁迅极沉痛地写道,千年重压,结果是,女性的“精神”连同她们的“体质”一样,“成了畸形”(《鲁迅全集》第一卷,122页)。畸形精神和畸形体质的女性,没有资格做小说模特。鲁迅即便再有能力,从浙江取来一嘴,从北京取来一脸,杂凑成一个人物,然而那双脚又从哪个省哪个县取来?“不由的跪下一足”、“伊伸了脚想踏住”的那般健全有力的脚,于彼时的中国,是一双也找不出来的。

        那么,这天足,这美健硕俨之身体,这拥有弥漫于宇宙之生命力的全个人物,只得取法乎西洋——鲁迅从他关于西方艺术的观念中,从他早年摩娑品味的画册中,渐次生成,孕育而出,成就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符合人性标准的理想女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