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不要轻易指责大学生的“功利性读书”

    浙江省桐乡市 姚孝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5日   12 版)

        李文超,1942年出生,重庆市丰都县人。2001年,时年59岁的他退休后参加了当年高考,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研究生课程。近日,李文超赴京到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他说:我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11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自从国家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后,各地均出现了一些叔叔阿姨级、甚至爷爷级考生。他们或在生活中发觉自己的知识文化跟不上时代形势,或年轻时因家庭经济原因录取率低等未能圆大学梦,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想轻易错过。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更好就业找份好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修养、充实人生、弥补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大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纯粹地学习”,功利色彩较轻,是种喜人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必背负沉重的家庭包袱,不必拼命地考研考级,没有太大的应试压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大学真正成为他们吸取知识、开阔视野与精神境界的场所。 

        李文超式上大学是用读书完善自我,这种纯粹非功利性的读书,闪烁着教育的光芒,体现着人求知、进步的精神,但如果以此为理由指责年轻大学生上大学是为混个文凭弄块敲门砖,却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当地有个60多岁的爷爷级大学生,他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进入了一所高职院校就读。他学习认真、考试轻松、经常看课外书,媒体热捧他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人们没有想过,他子女已立业、家庭较富裕,没有什么负担,上大学是一种享受性的读书,不用背负找份好工作、替家人分忧的包袱,也不用为学费发愁。试想,在大学学费昂贵、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现实下,有多少准大学生没进大学就为这些担忧?将心比心,生活重压下,文凭或许是他们改变命运、向上层流动的唯一法宝。无须讳言,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社会的认可。凭这个,他们可以有机会找一份好的工作,改变家庭的境况。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容易找,大学生起薪点未必能超过农民工,蚁族蜗居在城市的边缘,在这种知识和收入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大学生读书为了文凭为了金钱,把教育当成功利性的投资,也无可厚非。笔者村上有个28岁的大学毕业生,家境很一般,父母务农,家里所有收入来自农业,父母供养他念了名牌大学,他知道自己能读书不容易,就说毕业后想找个轻松点收入高的工作,过舒适日子,让父母不用操劳。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什么文学理想,他很现实,毕业后又去考了公务员,如今买了房子,算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父母的脸上也有光。这样的“功利”应当受到指责吗?如果毕业出来的大学生都只会空谈理想信念,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教育会是成功的吗? 

        大学生功利性读书现象,其实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畸形和病症。我想,如果大学生毕业出来工作好找,大家都凭真本事吃饭,没那么多网和靠山,知识的经济价值能凸显,社会不以金钱为标准,那么青年学子一定能在社会的纷扰中静心读书,为自己的灵魂填充养料。可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现在有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不要轻易指责大学生的功利性读书了。

        浙江省桐乡市   姚孝平

        李文超,1942年出生,重庆市丰都县人。2001年,时年59岁的他退休后参加了当年高考,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研究生课程。近日,李文超赴京到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他说:我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11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自从国家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后,各地均出现了一些叔叔阿姨级、甚至爷爷级考生。他们或在生活中发觉自己的知识文化跟不上时代形势,或年轻时因家庭经济原因录取率低等未能圆大学梦,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想轻易错过。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更好就业找份好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修养、充实人生、弥补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大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纯粹地学习”,功利色彩较轻,是种喜人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必背负沉重的家庭包袱,不必拼命地考研考级,没有太大的应试压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大学真正成为他们吸取知识、开阔视野与精神境界的场所。 

        李文超式上大学是用读书完善自我,这种纯粹非功利性的读书,闪烁着教育的光芒,体现着人求知、进步的精神,但如果以此为理由指责年轻大学生上大学是为混个文凭弄块敲门砖,却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当地有个60多岁的爷爷级大学生,他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进入了一所高职院校就读。他学习认真、考试轻松、经常看课外书,媒体热捧他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人们没有想过,他子女已立业、家庭较富裕,没有什么负担,上大学是一种享受性的读书,不用背负找份好工作、替家人分忧的包袱,也不用为学费发愁。试想,在大学学费昂贵、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现实下,有多少准大学生没进大学就为这些担忧?将心比心,生活重压下,文凭或许是他们改变命运、向上层流动的唯一法宝。无须讳言,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社会的认可。凭这个,他们可以有机会找一份好的工作,改变家庭的境况。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容易找,大学生起薪点未必能超过农民工,蚁族蜗居在城市的边缘,在这种知识和收入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大学生读书为了文凭为了金钱,把教育当成功利性的投资,也无可厚非。笔者村上有个28岁的大学毕业生,家境很一般,父母务农,家里所有收入来自农业,父母供养他念了名牌大学,他知道自己能读书不容易,就说毕业后想找个轻松点收入高的工作,过舒适日子,让父母不用操劳。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什么文学理想,他很现实,毕业后又去考了公务员,如今买了房子,算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父母的脸上也有光。这样的“功利”应当受到指责吗?如果毕业出来的大学生都只会空谈理想信念,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教育会是成功的吗? 

        大学生功利性读书现象,其实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畸形和病症。我想,如果大学生毕业出来工作好找,大家都凭真本事吃饭,没那么多网和靠山,知识的经济价值能凸显,社会不以金钱为标准,那么青年学子一定能在社会的纷扰中静心读书,为自己的灵魂填充养料。可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现在有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不要轻易指责大学生的功利性读书了。

        浙江省桐乡市   姚孝平

        李文超,1942年出生,重庆市丰都县人。2001年,时年59岁的他退休后参加了当年高考,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研究生课程。近日,李文超赴京到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他说:我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11月18日《北京青年报》) 

        自从国家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后,各地均出现了一些叔叔阿姨级、甚至爷爷级考生。他们或在生活中发觉自己的知识文化跟不上时代形势,或年轻时因家庭经济原因录取率低等未能圆大学梦,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想轻易错过。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更好就业找份好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修养、充实人生、弥补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大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纯粹地学习”,功利色彩较轻,是种喜人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必背负沉重的家庭包袱,不必拼命地考研考级,没有太大的应试压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大学真正成为他们吸取知识、开阔视野与精神境界的场所。 

        李文超式上大学是用读书完善自我,这种纯粹非功利性的读书,闪烁着教育的光芒,体现着人求知、进步的精神,但如果以此为理由指责年轻大学生上大学是为混个文凭弄块敲门砖,却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当地有个60多岁的爷爷级大学生,他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进入了一所高职院校就读。他学习认真、考试轻松、经常看课外书,媒体热捧他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人们没有想过,他子女已立业、家庭较富裕,没有什么负担,上大学是一种享受性的读书,不用背负找份好工作、替家人分忧的包袱,也不用为学费发愁。试想,在大学学费昂贵、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现实下,有多少准大学生没进大学就为这些担忧?将心比心,生活重压下,文凭或许是他们改变命运、向上层流动的唯一法宝。无须讳言,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社会的认可。凭这个,他们可以有机会找一份好的工作,改变家庭的境况。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容易找,大学生起薪点未必能超过农民工,蚁族蜗居在城市的边缘,在这种知识和收入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大学生读书为了文凭为了金钱,把教育当成功利性的投资,也无可厚非。笔者村上有个28岁的大学毕业生,家境很一般,父母务农,家里所有收入来自农业,父母供养他念了名牌大学,他知道自己能读书不容易,就说毕业后想找个轻松点收入高的工作,过舒适日子,让父母不用操劳。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什么文学理想,他很现实,毕业后又去考了公务员,如今买了房子,算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父母的脸上也有光。这样的“功利”应当受到指责吗?如果毕业出来的大学生都只会空谈理想信念,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教育会是成功的吗? 

        大学生功利性读书现象,其实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畸形和病症。我想,如果大学生毕业出来工作好找,大家都凭真本事吃饭,没那么多网和靠山,知识的经济价值能凸显,社会不以金钱为标准,那么青年学子一定能在社会的纷扰中静心读书,为自己的灵魂填充养料。可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现在有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不要轻易指责大学生的功利性读书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