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他找到了阿炳

    赵 瑜(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5日   11 版)
    《二泉映月》,黑陶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25.00元

        阿炳的音乐是应该跪着听的。这句话多么让人震撼,几乎,它将一个人的名字举起来,放在了月光上。说这句话的人叫做小泽征尔,闻名世界的指挥家。

        阿炳这个名字像《二泉映月》一样,充满了酸楚。是啊,他是一个街头卖艺的盲人。世情冷暖都在他的一把胡琴里藏着。他一离世,便成为一个谜语,而谜底却永远被时代的泥泞淹没。

        黑陶,一个生于无锡长于无锡的写作者,相信,一定是有一个磁场告诉他,要将阿炳从人们消失的记忆里找出来。他去做了,便是这本《二泉映月》。

        阿炳好学,遇到一个胡琴的名师,明知道人家正在吃饭,还跟着去打招呼。他是个盲人,对于世界的触摸方式,便是听对方说话,听到了,便觉得踏实。然后,他半下午的时候便摸到了名师的住处。他为了能拉好一曲《梅花三弄》,竟然转折打探,拜访了十八个师傅。阿炳深知道自己靠卖艺为生,艺如果不精,便是砸了自己的饭碗,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用胡琴模仿人的声音,他也格外地用力。路过的人如果舍了钱给他,他会用胡琴拉出“谢谢你”、“再会再会”等声音。一个画家回忆阿炳的片断,说他用胡琴表演“狗抢肉骨头”,可以将一场黑狗和白狗争抢一块肉骨头的全过程表演得惟妙惟肖:骨头掉落在地上的声音,黑狗的叫声和白狗的叫声不同,两只狗争抢的声音,还会有第三只狗加入进来,店里老板娘听到群狗乱吠,拿起扁担朝一只狗的屁股上打去,狗一声惨叫,群哄而散。

        仅是看这描述的文字,便会心跳加快,那种纯民间的手艺多么动人,那是声音对声音的找寻,一根丝弦将暖热的世事全都集中,然后用心慢慢释放出来,既陶醉了听者,也陶醉了拉琴的人,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啊,一想起音乐,我总能想到闪光的文字。

        如果一段文字,能有让人想到音乐,或者声音,那一定是丰润的好文字了。同样,一段音乐,如果能让人想到尘世的疼痛和暖意,则一定是好音乐了。

        阿炳是一个盲艺人,除了拉二胡和弹琴,他最拿手的是,评说新闻。在北方就是说“快书”,而在无锡就叫做“说新闻”,阿炳为何一生穷困潦倒,是因为他抽鸦片烟。解放后,为了能躲过戒烟的痛苦,他还曾虚报过自己的年龄。所以,一直到现在,阿炳的年龄一直是个谜。

        阿炳说新闻,除了说身边的事情,还会说一些好笑逗乐的段子。比如他有一段批评物价飞涨的唱词,放到现在,竟然也同样适用:“刚刚拿来金圆券,还当啥格好物事,等到拿来派用场,花纸头马上拆穿梆。早上拿去买头牛,夜里只好买只鸡,身有十万金圆券,只好去量一升米。”

        阿炳最有名的音乐是那曲将自己的身世都放进去了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一开始并没有名字的,是他自己在街头卖艺时暖场拉的曲子,他很随性地拉出来的。然而,一切都是浮云,终于有一天,一个叫黎松寿的年轻人,在上课前练习,将阿炳的这首曲子拉出来了,这一下打动了当时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储师竹,他很激动:“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据黎松寿回忆:“阿炳的二胡,厉害在两根弦。一般人的二胡都配用丝质中弦和子弦,阿炳却用一级的老弦和中弦。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用足力不可……他拉二胡的音色又糯又甜,而且甜而不腻,糯而不粘。”

        阿炳就是在这些熟悉他的人的口述里复活了。写作者黑陶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在无锡一家报社工作。他有上好的文笔,他对江南迷恋,这些年,他写出了风物的江南和泥土的江南,现在,他又写出了人文的江南。如果把江南比喻一场烟雨,那么,阿炳,便是一曲响彻夜晚的《二泉映月》,将我们从日常的凡俗生活叫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