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文前,我曾给郑玲先生打电话,方得知近80高龄的郑先生正在病榻上。想想与郑敏先生齐名的这位在建国前就开始新诗写作的杰出女诗人,虽一生坎坷却笔耕不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然而却与鲁迅文学奖无缘。虽然我深知先生早已将功名看透,但我还是想用一个诗人的良知给病中的郑玲先生送去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安慰……但我什么都说不出口,心底,只是不停地回响着先生的诗句:“乔治·桑啊/你是否也曾叹息/你的《康素爱萝》/安慰了那么多心有创痛的人/怎的不能安慰你自己”——郑玲《乔治·桑》
本届“鲁奖”诗歌奖项冒出一匹“羊羔”黑马,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已经是自消息走漏以后,社会纷纷质疑的事实。说是消息走漏,是因为还没有到正式颁奖就已经沸沸扬扬了。于是,一件件事接踵而来。
先是有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出面,在中国作协10月22日举行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网上热议的“羊羔体”一事声称:“车延高的诗集获得本次鲁迅文学奖,与其身份无关,很多评委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获奖诗集《向往温暖》中多数诗作都体现了高水平,符合评奖标准。这是多数评委、包括知名诗人的评价。”这一声称,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平心而论,本届鲁迅文学奖的结果,因为有了李琦、雷平阳、傅天琳,大体上还算是公平和公正。至于车氏的获奖,其实网上炒一段也就自然风平浪静了,谁都知道网民真正关心的其实根本不是诗歌,更不是什么奖,甚至不是车氏本身,他们更多的是关心我们这个评奖的机制或者说那些评委的资格,是不是能够承担起这个重任。而如此慎重的新闻发布,实际上却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中国作协羞羞答答的官方发言,比如什么“很多评委并不知道获奖者的身份”?评委会给车氏的颁奖理由不是早就赫然地写着“难得一个坚硬的市纪委书记有如此柔软的诗心——”吗?而且哪个评委敢说不知道?车氏自己也不敢说。更何况这是什么获奖评语?就诗论诗,你几个评委评人家的诗歌,怎么有资格去评判他作为纪委书记“坚硬”的政绩?这可就不是一般的给车氏一个文学奖了。至于说车氏获奖诗集中的多数诗作都体现了高水平,符合评奖标准之类,就更让人啼笑皆非。既然评奖是针对一部完整的诗集,怎么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式,因为其中多数诗作体现了高水平就可以获奖,那鲁迅文学奖到底是什么评奖标准,到底是评一部完整的诗集还是评部分的单个作品?如果是评一部完整的诗集,是不是可以说车氏是“部分”地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而且“符合评奖标准”也不能一定就成为获奖的理由。因为最终获奖的作品,应该是在一大批“符合评奖标准”的作品中,再评选出“符合获奖标准”的作品。真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每一次开口都表现得这么心虚和逻辑混乱?我不能武断对这种心虚和混乱去下判断,但是每一个人心里自然有了答案。
哀莫大于心不死!因为对诗歌的心不死,我的哀就只好等着以观后效。只是觉得,所有的“涉哀”的机构和专家们,把手平放在自己的胸口,应该认认真真作一次反省。中国新诗近百年的努力成果,我们今天更应该敬畏,任何人都不能去糟践她的纯洁。
四川省成都市 潘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