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22日 星期三

    今天,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怎样的科普教育?

    李学斌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22日   12 版)
    “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全20册),[法]伽利玛少儿出版社/编,[法]瓦拉/绘,罗静平/译,接力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396.00元

        传统的科普图书更多是以科学事实为中心实施内容编排,它通常给孩子呈现的,仅仅是认知层面的“解惑”与“答疑”,而想象力、探索欲、参与感的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科学的认识态度等等,往往都是缺席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应该以儿童本能为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教育就无从开展,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儿童教育(当然包括科普教育)在本质上不是单方面地从外部进行的灌输,而是对儿童心灵结构中先天具有的灵性和潜能的激活,从而收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换句话说,儿童教育不是强制,而是解放,不是灌输,而是激活。 

        儿童科普读物,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是一种科学教育。这种教育是奉行“知识至上主义”“理性至上主义”,还是提倡“亲历、体验”,以感性的方式激活儿童内在的探索、发现的生命灵性?上述问题无疑代表着儿童科学教育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今儿童科普读物出版的两大范式与趋向。孰是孰非,尽管理论上颇难判别,然而阅读接受层面,法国引进儿童科普图书“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丛书却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套针对2~8岁儿童(幼儿)的科普图书,“第一次发现丛书·手电筒系列”设计编排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兴趣,着眼于儿童生活中的科学,着眼于孩子综合品质的培养,着眼于将科学的本质渗透在内容之中。它摒弃了传统的以孤立、零散的科学事实为主导的传递和灌输方式,以整合的视角全面地向孩子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微观世界。先就图书形式而言,“第一次发现丛书·手电筒系列”中,纸制的“手电筒”与透明胶片、黑色版页相互配合,让孩子们亲手去发现“藏在黑暗之中的秘密”,这种“探索”的感觉真实而又刺激。阅读中,孩子们只需将纸质“手电筒”放入薄薄的神奇胶片后,大千世界的细节就像冲印照片一样“曝光”。

        就内容来说,整套丛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当广泛。每本书的主题“简单”而又极具“神秘感”:“藏在家里的动物”、“深入洞穴”、“沉睡的宝藏”……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幻想世界”的入口,连通着孩子们了解肉眼看不到的神奇世界的另一面。而阅读形式上的创新,则更赋予阅读过程一种类似“探险游戏”的“亲历、亲为”的愉悦体验。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或体验生物的内部构造,或认识生命形态的变化过程,或洞悉客观世界的深层秘密……而这些恰恰可以帮助孩子建构人生初年的科学概念,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界物质、生命世界的完整性——这些,显然都是科学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喜欢参与、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传统的儿童科普图书,尤其对识字还很少、或者根本不识字的幼儿来说,科普阅读基本上就是一种“静态阅读”或“灌输式阅读”(由家长讲解或媒体解说),其阅读的被动性很明显。这样的阅读固然能给儿童带来知识、信息的接受,但是由于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很难转化为孩子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观念。而“手电筒”系列则有效地变“静态”为“动态”,让孩子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将“被动认知”,成为“主动发现”,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了儿童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不仅符合孩子的阅读接受天性,而且也是当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体现。

        不仅如此,“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还革新了传统的科普图书阅读方式。以往的科普图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其他感官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这是一种单媒体阅读,获得的是单媒体信息。在如今这个多媒体时代,在阅读接受方式日趋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争夺战中,单媒体阅读面临滞后的窘迫。而“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则是对“全息化”科普出版趋向的一种回应。在“手电筒系列”中,除了传统的视觉阅读,还有动手操作、触觉感受。如果说单纯视觉阅读接受的是理性的客观化的知识信息,那么通过“手电筒”的移动、探索、发现,孩子们获得的则是运动信息和感官信息。而从心理学上讲,运动信息在人的脑结构中的巩固程度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知识信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教育因此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至于少儿科普教育更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基石。当代青少年科学教育讲求“亲历、体验科学,探索、发现未来”,作为一套儿童科普图书,“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所实践的对科学知识的“亲历性、实践性”方式,却可以很好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培育他们观察、发现、探索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科学态度的养育可谓功莫大焉。

        我们知道,传统的科普图书更多是以科学事实为中心实施内容编排,它通常给孩子呈现的仅仅是一些常识,一种认知层面的“解惑”与“答疑”,而想象力、探索欲、参与感的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科学的认识态度等等这些科普知识背后的观念构建、精神孕育则往往都是缺席的。而这些不足,在“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中很好地得到了弥补。这一点上,它体现了“科学教育”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呵护、顺应与尊重。

        因此,“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可谓儿童科普教育的优秀范本,其图书形式、工艺上的革新,阅读形态的探索,不仅开启了新的儿童认知途径,也将引领儿童科普教育新的潮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