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蜗居》走红的作家六六这次聚焦于医患关系这一热点话题,创作了《心术》。小说以医生的口吻叙述故事:“我”和大师兄刘曦、二师兄霍思邈等一群年轻人都努力成为好医生,却屡受挫折,医疗纠纷、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着。
为写作《心术》,六六曾在上海某大医院“卧底”数月。六六认为,医患关系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双方缺乏理解,往往因为医生态度不够温柔,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她希望《心术》“可以为双方打开一扇门,架一座桥,从相互怀疑敌视,到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增加安全感,幸福感”。
在小说中,医生实在是一个不怎么让人羡慕的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不高,尤其是年轻医生;医患关系紧张,“被打被骂,是常有的事”。难道医生不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吗?
有人质疑,六六是站在医生的立场上说话,她的“卧底”经过了医院领导的同意,她甚至是院长的朋友,这样“卧底”,能看到真实的一面吗?
不过在我看来,讨论这部小说的真实性意义不大,因为,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巨大的问题,任何真实都不免是局部的真实。我倒是宁愿相信,六六对医生处境的刻画是可信的——如果你有一两个医生朋友,相似的抱怨总听到过罢。
那么我们要追问的是: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抱着当一个好医生的职业理想进到医院,为什么最终却是理想的破灭?为什么人人都觉得医疗费昂贵,医生收入却偏低呢(以至于不得不收红包)?为什么“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好的”(如六六所说),社会对医疗行当的整体评价却那么低呢?难道医生的道德水准就低于社会普遍的道德水准?……
《心术》恰好否证了医生群体整体道德堕落的说法。那么,医患关系恶化的问题就很难在道德层面上予以解释。
六六呼吁医患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当然不错,但或许,他们可以理解对方的处境,却不能理解自己的处境。理解是需要的,但如果理解意味着对现状的接受,那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小说中的人物说:“人活着要有两个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如果没了这两个主义,人生会变得暗无天日,活得行尸走肉。”就此而言,《心术》实在是一部缺乏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品,它已经向现实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