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现有文献看,“原人”作为一个概念首出于《孟子·尽心下》所载万章所言:“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不过,此处“原人”乃“乡愿之人”的简称,故“原人”实为“愿人”之表达。
在上述含义之外,学术史上的“原人”大致可归为四种含义:第一种为“人类之本源”之义,指原始人即猿人,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人,为人类学意义的言说。第二种是古印度神话和宗教的神名,意指“第一人”;宇宙精灵、万物以及“我”均由“原人”产生,为宗教意义的言说。第三种指与“异化”相对的人的“本然状态”,即未被“异化”的人,为哲学意义的言说。第四种指对“人”予以“穷本究原”,即探究“人之本”;此既为传统的经学意义的言说,亦为现代的哲学意义的言说。
就中国学术史讲,“原人”主要在第四义下来使用,而且“原人”还成为一种特定文体。《吕氏春秋》有《原乱》篇,对“乱”进行穷本究原,从而开创了“原××”这种文体。后来,韩愈著有“五原”,其中就有《原人》篇。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对“原××”文体予以解释,认为其义乃“推其本原之义以示人也”。“若文体谓之‘原’者,先儒谓始于退之之五原,盖推其本原之义以示人也。……石守道亦云:‘吏部《原道》《原人》等作,诸子以来未有也。’”不过,徐师曾虽对“原××”文体进行了解释,但认为此文体始于韩愈则不准确,他忽略了早出的《吕氏春秋》的《原乱》。晚于韩愈,宗密著有《原人论》,他基于批评儒、道思想而对佛教“人之本”进行了阐扬。明代,何心隐著《原人》。清代,前期的陈廷敬、李光地、方苞、程廷祚和后期的王韬、章太炎均分别著有《原人》。进入现代,冯友兰著《新原人》。历史地看,“原××”文体在学术史上有确定位置,“原人”概念亦有确切含义,即“推究”“人之本”的意思。
若周延地讲,“人之本”应该包括三义,也就是哲学史上常讲的“人生三大终极问题”——人从哪里来;人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不过,就中国学术史所出现的数篇《原人》看,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第二义即“人是什么”。
(《光明日报》6.13 程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