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近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发展并非是在“社会真空”中实现的,其前提之一是创新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是说,研究生需要不断获取存在于学术关系网络中的学术、科研、实践资源,而导师正是研究生社会资本的关键来源。
积极或建设性的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新社会资本、创新心理资本和创新能力均产生了显著的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导师积极的指导风格有利于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地从导师处获取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和支持,包括学术网络、有效反馈、建设性意见、实践辅导等,助力塑造研究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积极的创新价值取向、信念、认知和行为模式,实现研究生创新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积累。
总之,导师的指导风格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外因。但这种指导风格还需要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才能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
这说明,仅通过提供导师指导、支持、资源和信息等外部条件,并不足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当研究生自身对开展创新活动拥有高度自信、对创新活动具备强烈的内在兴趣时,才有可能保持不断钻研以及超越自己的信念,并能更好地将导师指导和创新资源整合到创新任务中去,从而更具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日常科研、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内外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理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必须坚决落实导师责任制,提升导师指导质效。导师应起到并发挥研究生实现创新目标的“领路人”作用和“灯塔”效应。其次,充分重视创新心理资本建设,强化研究生内在创新动力。
总的来说,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导师指导和社会资本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情景条件,创新心理资本则是根本所在。
(《中国科学报》6.14 刘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