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15日 星期六

    娘家祠堂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15日   02 版)

        我的娘家位于大腊岭脚下,地名就叫腊岭钟屋村。地标就是那座海拔八百多米高的金字塔形的大腊岭。

        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我们钟家祠堂修缮庆典的好日子。像许多村庄一样,我们家乡也在邀请外嫁女回乡参与庆典活动。

        这天,锣鼓喧天、彩狮飞舞、鼓乐齐鸣。村口的大门坪上搭起了一个大大的舞台,人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祠堂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大门口,悬挂着的横幅上书写有这么几个大字:腊岭村钟屋祠堂重修庆典。

        村道上,一大群外嫁女穿红戴绿,担着烧猪和十几担里面装满礼物外面缠满彩带的革箩(用竹篾编织的一种竹篮),一个个扬眉吐气、英姿勃发地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她们高举着:腊岭钟屋村女姑回娘家的横幅,还领着一队女狮敲锣打鼓地向人们宣示着心中的喜悦!

        记得村中刚动议要修祠堂时,经常回乡的大弟弟打电话给我,说家乡的老祠堂要修缮,希望外出工作人员都能捐款支持一下。我二话没说就带头捐了。因为家乡的老祠堂给了我太多的回忆!每年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担着竹篮里煮熟的鸡和猪肉,到祠堂里焚香烧炮仗,一家接着一家,从除夕晚的五点开始,那鞭炮声一直响到七点多钟。家家户户只有拜过祖宗之后才能吃年饭。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规矩。半夜十二点,祠堂里的鞭炮准时打响,那迎春接福的鞭炮声即时响彻云霄!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点燃鞭炮,于是,炮竹声声,此起彼伏。那浓浓的年味是孩子们的最爱,吃了年夜饭就穿新衣,爷爷奶奶还发红包或糖果。那时兴奋得一夜不睡,半夜起床跑到别人家的门前捡未燃尽的纸炮。第二天和小伙伴们比试谁捡的多。

        春节期间,若有同宗(同姓)兄弟前来舞狮庆贺,也必须到祠堂拜祭,那种“咚咚锵”的锣声鼓点总让人记忆犹新。

        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祠堂也是最热闹的地方。谁家添了男丁都会到祠堂里挂上灯笼,十二开始上灯,十五大家集中闹灯。闹灯的鞭炮一浪高过一浪,它昭示着人丁兴旺,香火兴盛。只要添了丁的人家都会欢天喜地、喜气洋洋,宰鸡杀鸭招待亲朋好友。

        祠堂既是喜庆的场所,又是承载哀伤的地方。村里遇上娶妻嫁女等红白喜事基本上都在祠堂里摆酒席,那祠堂是三进(三个大厅)一门洞的格局,一、二进和二、三进之间分别有两个天井,天井的设计是釆光的需要还是风水的布局?这个问题我一直不得而知。三进的大厅里有十几根大圆柱分别支撑在其中。是典型的客家祠堂。

        儿时的记忆既温暖又心酸:祠堂是爷爷牵头领着村中父老乡亲建起来的,记得在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文革时期),有一天和小伙伴们去大腊岭摘稔子回来时,在村中一个名叫石灰窑的地方碰到爷爷脖子上挂着一块木板(后来才知道是祠堂里的祖宗牌),后面跟着两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迷茫中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回到家里后听奶奶说爷爷是封建迷信的族头,被人拉去游村批斗。好在村风、民风好,而且爷爷待人一贯宽宏大量,为人处世如他的名字——秉公一样刚正不阿。游村后回来人们碰上他还是叔公、伯公,秉公叔、秉公伯地叫得亲热。

        祠堂经历了七十八年的风雨沧桑,其建筑结构丝毫没有改变,只是残旧破败了许多。如今要大家出钱出力地维修好这座保留了历史风貌的祠堂,说明村中对祠堂文化的重视还是后继有人,我辈岂能袖手旁观?

        历时七十八年后的祠堂经修缮一新,竟然被县里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使祠堂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爷爷若是在天有灵,该何等欣慰啊!

        (《羊城晚报》1.31 钟雪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