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15日 星期六

    古人结婚那些事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15日   05 版)

        在古代,婚姻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几千年前的西周开始,统治阶层就为婚礼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仪。

        《礼记·昏义》开宗明义指出了“婚姻大事”的重要性:“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结婚是关乎宗庙的大事。

        看到古代用“昏礼”指代“婚礼”,不少网友戏谑地解释,女子发了昏才结婚,这个解释太过“网络化”。其实,在最初,“昏礼”说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东汉郑玄曾这样解释:“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用昏者,阳往而阴来。”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所以会在日月交替之际的黄昏举行娶妻之礼。后来,因为黄昏时女子出嫁,便有了“婚”字,“婚”也逐渐取代了“昏”。

        结婚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古人结婚时有哪些仪式呢?

        《仪礼》的“士昏礼”中记载了结婚的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也被称为“六礼”。

        所谓纳采,就是发出婚议,如果男方觉得某家有女可做议婚对象,便请媒人带着大雁作拜见之礼,进行说合。纳采是订婚的第一步,纳采时必须用雁,这是什么原因呢?《白虎通义·婚娶篇》这样解释,雁的特性是顺阴阳往来,根据时节南来北往,不失其节;雁在迁徙过程中,飞成行,止成列,暗喻新妇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遵礼守法,长幼有序。另外雁又称义雁,一雁死,另一随之,这就象征男女信守不渝,从一而终,相互偕老。

        第二步为问名。因为古代婚姻“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曲礼》),也就是必须通过媒人了解对方的姓名,问名回来后通过占卜以定吉凶。

        第三步纳吉。如果在宗庙占卜得吉兆,便再遣媒人去女方家告知,这桩婚姻便基本议定。

        第四步纳征。由男方家出其财物聘礼,遣媒人送往女家,“纳币以为婚姻之征也”。

        第五步请期。由男方家选择良辰吉日,决定某月某日某时迎娶,将此期日通知女家,让女方家做好嫁女准备。

        第六步迎娶。由新郎率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到了这个程序,才是婚姻的实质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礼中,除了纳征这个环节,其他五礼中均可用雁,雁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然,活雁不容易得,后来出来了很多替代品。唐代以鹅行奠雁之礼的现象就很多见了,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古代对待婚姻“六礼”每一道程序都非常郑重。汉代,统治阶级全面推行婚姻六礼,汉平帝在立皇后时便完全采用六礼程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不断,婚礼一切从简,当时普遍盛行的是“拜时婚”。所谓“拜时婚”,它是一种权宜之计,常见于世道艰难,而又遇“良吉”之时,男女双方简化婚礼程序,女子用质地轻薄的丝织物盖于头上,丈夫将其拨开,再拜完公婆,这对男女就算结为夫妇了。

        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结婚礼仪又能正常举行,当时基本上还遵循“六礼”程序。宋代以后,对“六礼”程序进行了合并。《宋史·仪卫志》记载:当时“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也就是说纳采和问名合成一步,请期和纳征并成一步。这样“六礼”就只剩下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礼。在《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这样一来六礼只余三礼。《明史·礼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定制,采用《朱子家礼》。

        到了清代,根据《清通礼》记载,婚礼中的“六礼”变成五礼,即: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其他士庶人家婚礼仿照此规定有所增减。总之,古代婚姻议程规范“六礼”随着时代变化有增有减,有并有合。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礼节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根据周礼,迎亲应该是在黄昏,但自唐代开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北京晚报》1.28 黄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