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15日 星期六

    数字时代为什么还需要缩微胶片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15日   06 版)
    中国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工作室。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王浩,2003年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进了一个很“冷门”的地方。人类都进入数字时代了,怎么还在拍老古董的缩微胶片?在本就安静的国家图书馆工作区域,缩微胶片的工作室和库房更是没有“人气”,陪伴他的只有不断传来的“咔嚓”的拍摄声。后来,王浩知道,这一拍,让古籍又“活”了至少500年。

        说到缩微拍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谍战片”。没错,世界上最早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缩微拍摄,是由法国人达格朗发起。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他成功地利用缩微技术传递了11.5万封信件情报。后来,缩微品才广泛地应用于图书档案领域。

        不久前,国图首次揭开神秘的文献缩微工作面纱,举办“缩微开放日”活动。在带领观众参观时,王浩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点自豪。

        在图书档案领域,缩微胶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纸质品易损难存,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世典籍数目庞大,不能受到任何损毁;报纸是最难存的文献之一,很多原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严重损毁——用缩微胶片拍下来,不仅能保存文献,还能让读者在不伤害原件的情况下使用文献。

        然而你也许要问,都进入数字时代了,数字资源不是更好——转化高效、不占地方、使用方便……相比之下,缩微胶片还需要工作人员一页一页地拍摄,一卷一卷地保存在库房,使用时还得在仪器上、或者印出来才能看。但事实上,数字资源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王浩说:“计算机病毒、物理伤害、黑客入侵、硬件限制……都会给数字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而且对数字资源的修改很容易,保持原貌也是一个大问题。”相比之下,缩微胶片最大的好处就是“靠谱”:拍什么就是什么,高度还原,真实可靠,稳定性强,甚至在法律上等效原件,“是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

        缩微胶片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介质:在2008年“5·12地震”中,位于四川绵竹汉旺镇的东汽档案情报大楼遭受严重损坏,楼中保存的工程档案和图纸等资料,纸质版被水浸泡,数字版也一时无法使用,只有缩微胶片在此时为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即便一切岁月静好,数字资源的保存载体,例如CD光盘,保存时间也不过20年。数字资源一般每过几年就要做一次迁移,不仅成本大,也可能造成数据损失。个人换个电脑,把资料转存一遍都很麻烦,何况是图书馆海量的文献数据。而且,随着计算机系统不断更新,有些格式的文件在未来存在无法读取和识别的风险。缩微胶片就没有这个问题,一拍可存500年。”王浩说。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缩微拍摄成员馆23家。各成员馆拍摄和制作的胶片,“一拍”只有几厘米,累计起来却已经长达数千公里,涵盖了古籍,民国书、报刊等领域,共抢救拍摄各类珍贵文献总计189478种。

        文献缩微工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要经年累月地与古籍、民国图书上的灰尘亲密接触,要不分寒暑地在恒温恒湿的缩微胶片库房中穿梭,要日复一日地与各种药液、数据、参数深度交流……但在这枯燥的“咔嚓”声中,历史得以延续。

        (《中国青年报》1.14 蒋肖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