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有一种保护叫做“在妈妈眼里,什么都能套”。新学期发了课本,会用旧挂历的背面包上书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上科目和名字;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具电器,大至桌子椅子空调电视,小到遥控器、燃气灶的旋钮开关,都会被加上保护套,不少还是自制的布艺花边田园风……相似的经历构成了中国家庭的一道独特景观。这让许多年轻人哭笑不得,直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长辈们为什么热衷于此?未必是因为喜欢,而是出于爱惜。毕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像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样的“三大件”得攒够钱、咬咬牙才能买回家。所以,大人们会格外珍惜,使用亲手缝制或买来的保护套,目的不外乎防尘、耐脏、耐用。保护套样式上的花样,则是在有限的条件中力求美观体面的生活经营。
有趣的是,时下的年轻人们嘴上说着“不要”“真土”,自己却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和演绎着“万物皆可套起来”的传统。与长辈的初衷不同,耐脏防摔已经不是追求的首要功效,重要的是有没有态度,够不够时尚,符不符合目前的心情和状态。于是,保护套被赋予了更多附加值。它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潮流,呈现出多样化审美,也成为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日常生活调味品。你的手机壳写着“一夜暴富”,我的手机壳印着“呵呵”,掏出手机的刹那,相视一笑,仿佛对上了某种暗号。可能连保护套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从“土味”重回“新潮”。
时光流转,当曾经的稀缺资源成为千家万户的标配,这种习惯却被保留下来。从刻意追求到习以为常,加罩上套浓缩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抬升。当世界不舍昼夜地朝前飞奔,保护套的衍生与流行终将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印记。到那时,再次回望,或许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阐释。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8.16 管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