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

    儿歌歌词“三观”需端正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22日   02 版)

        提起儿歌,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软糯童音和轻快旋律。不过,倘若认真听听里面歌词,您恐怕就会恍惚——“打是亲来骂是爱,那还是个好爸爸”“有了红包,我们给你们表演一个舞蹈”,这是在讴歌“打骂有理”,还是介绍“讨红包秘诀”?

     

        诸如此类的错位画面,在当下的儿歌词库中并非罕见。文字粗陋者,以“挣得多,花得少,剩菜剩饭他全包”称赞父亲;价值观迂腐者,仍持“爸爸去挣钱,妈妈管着家”的社会固化分工;物质化、成人化也甚是常见,“中了五千万”“不做作业是好汉”等不忍卒听。

     

        今天,社会对儿童的教育空前重视。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莫不是市场消费热点。但吊诡的是,早教培训如过江之鲫,新奇玩具推陈出新,儿歌创作却乏善可陈、停滞不前。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多大利益可图,一首优质儿歌的性价比远不如三两句话忽悠家长购买课程来得高。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哼唱儿歌不是纯消遣,只要旋律欢快能“哄孩子”即可。它是一种审美教育,歌词优美还是粗鄙,意境澄澈还是污浊,对于孩童人格形成、视野开阔的影响极大。《让我们荡起双桨》,曾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碧波荡漾、白塔红墙;《歌声与微笑》,用词简明活泼,长大再唱都不禁笑在眉间。或许正因如此,重视儿歌之呼吁近年高涨。

     

        小小儿歌,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有人形容,“小孩子的歌声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朵朵初开的花朵”。我们享受花开的美妙,就要好好关注它、呵护它。期待更多精品佳作,用爱心耐心细心去浇灌这些花朵,带着他们打开美妙的音乐世界。

     

        (京报网 8.17 汤华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