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

    北京戏校的首届毕业生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22日   08 版)
    1959年8月,著名艺术家们与戏校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北京市戏曲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2月11日成立的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由前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先生和梨园公会领导成员主办,目的是解决梨园子弟学习京剧的地方,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校址选在陶然亭以西,原宣武区自新路梨园义地和“松柏庵”破庙。

     

        成立

     

        梨园公会为艺培戏校成立了以梅兰芳为首的董事会,并推选郝寿臣先生为校长,沈玉斌先生为主任。为艺培戏校,沈玉斌忍痛卖掉私宅房产、首饰和裘皮大衣等贵重物品筹资,但远远不能解决支出所需。戏校请来的老师都义务教戏,不仅不要工资,连喝的茶叶也是自带。戏校也没有校舍,学生都是走读,每天到“松柏庵”练功学戏吊嗓。戏校管午饭,馒头、窝头、白菜、萝卜,吃得很简单。

     

        以梅兰芳、萧长华为首的艺术家们,对戏校的处境十分关心。以梨园公会的名义汇集在京艺术家举行了多场筹款义演,才使戏校得以维持。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曾由老舍先生陪同亲自前往戏校视察,不久,学校接到市政府批示:每月补助戏校经费2000元;另拨万元修建校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

     

        1953年2月9日,梅兰芳主持了“艺培戏校”最后一次董事会,总结了戏校一年来的工作之后宣布:由于经费和师资的困难,经市政府批准,学校由政府接办。“艺培戏校”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聘请的老师都是名家、大家,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后起之秀。

     

        学习

     

        戏校学期八年,八年里,学生们要基本掌握京剧程式表演技能,排演了近百个传统及现代剧目,以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马永安、孙毓敏、燕守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既有艺术才能又有文化素养的京剧艺术新人脱颖而出。

     

        1959年1月,戏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前,赴烟台、济南等地巡回演出,轰动了山东各地。这些学生毕业后,少部分留了校,绝大多数分配去了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京剧团、北方昆曲剧院,且日后都成为了这些剧团的骨干。

     

        1960年5月,北京举办红五月青年演员“新创作、新改编、新排演”的三新剧目会演,戏校又把全体毕业生调回学校,进行参演剧目《穆桂英》(全本)的排演。此剧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数场,场场满座,轰动京城。彭真同志几次观看,给予很高评价。

     

        后继又组织排演了田汉编剧的《白蛇传》,无论在唱腔表演上还是在音乐武打设计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该剧也是在天桥剧场演出数场,场场爆满。彭真同志也是几次观看,演出结束后,还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员,祝贺演出成功,并指示大家“再排排《杨排风》吧”。

     

        成长

     

        为实施《杨排风》的排演,为把青年京剧演员更好地搭配组织起来,彭真同志和周恩来总理商议决定成立“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后改名“北京实验京剧团”。该团就是以戏校第一届毕业生为主组建的,建团方针是进行戏曲改革实践。

     

        实验京剧团建团两三年时,曾几次赴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实验京剧团成为首都京剧艺术舞台上的又一支劲旅,名副其实。

     

        虽然毕业生都成为了各院团的演员,且多数都担任了主演,但是“艺无止境”,这些青年戏曲演员想要得到更多的艺术深造、流程继承,于是各院团根据青年演员各自的行当举办拜师活动,聘请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麒麟童、李万春、裘盛戎、李多奎、李金泉、姜妙香、萧长华、叶盛章、马富禄等京剧艺术家为师,使青年演员们得到艺术家毫无保留的艺术亲传、真传,为继承传承传统京剧流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29个京剧院团参加。北京实验京剧团根据彭真同志“唱北京、演北京”的指示精神,经刘厚明原著话剧《箭杆河边》初稿,由李岳南、张觉非改编成同名现代京剧,北京人艺夏淳、王世续担任导演,张学津、李崇善、李玉芙、马永安、马增寿、刘淑贞、李新春、李宇秀等担任主演,投入排练。

     

        《箭杆河边》演出后,受到文艺界及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肯定。各类报刊以“唱得抒情,听来悦耳”等为题评赞这个戏。其中“劝来(赖)子”唱段,几乎每天在广播里播放,很快家喻户晓。

     

        为出访缅甸,实验京剧团又排演了由李少春导演的现代京剧《战洪图》,这也是我国首次以现代戏出访演出。后来又赴土耳其、希腊、突尼斯、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演出,在国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从入戏校学戏到今天,我们这批人,从艺已经70年,个个都是80岁左右了。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仍活跃在院团、戏校、大中小学、少年宫、京剧爱好者团队及其他传承京剧艺术的群体中,愿把自己所继承的京剧及流派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北京晚报》8.18 吴宗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