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20日 星期二

    师者立人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20日   05 版)
    秦 珪

        8月7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人们默默送别一位可敬的师者——著名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秦珪教授。作为新中国新闻评论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之一,秦珪将一生奉献给了新闻教育事业。

     

        秦珪1928年出生于山西。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随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人大任教期间,主要为学生讲授“报纸评论写作”“新闻评论专题研究”“评论写作”等课程。

     

        “新闻评论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有感而发,不能空话套话满天飞。”原北京晨报社社长、秦珪的学生刘顺发,至今仍清晰记得老师生前的教导。在刘顺发记忆里,秦老师为人和蔼,治学严谨,“新闻评论其实很容易讲得枯燥,但秦老师讲课既深刻又不失幽默,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板书特别好,我现在还留着听课笔记。”

     

        “秦老师的课内容丰富、知识含量大,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均有涉猎,讲课总是娓娓道来,你很容易被带到他讲述的情境中去,大家都喜欢上他的课。”秦珪的学生、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秦老师超强的记忆力——他可以说出任职期间在人大新闻学院读书的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年级和专业。

     

        “是秦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人大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说。恢复高考的1977年,涂光晋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汽修工。高考后的一天,她在工厂接到了秦珪的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到新闻专业读书。后来,秦老师对她进行了面试,使她有机会走进新闻领域,毕业后又留校任教,跟随秦老师讲授新闻评论学,逐渐成长为资深教授。

     

        “专业”“敬业”“懂新闻教育”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张征对秦珪的印象,“他想尽办法让学院老师再教得好一点,一般从事教学管理的人没有细到这个程度,他投入了太多的热情”,“他派学生到外面实习半年,回来写的实习简报他也盯得很紧,一份一份看,一点都不放松。”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报考的学生中有的年过三十,有的父母问题还没得到平反,为了给国家新闻事业选拔人才,主管招生工作的秦珪唯才是举,敢于担当。77级新闻专业分两批共招收了70人,他们中的不少人日后成长为各大媒体的优秀编辑、记者,许多人走上领导岗位。

     

        多年来,秦珪都有读报的习惯,即便在1994年离休后,他仍然坚持每天读好几种报纸刊物,内容精彩的部分会用笔划出来,做成剪报。女儿秦玉说,父亲很喜欢鲁迅的作品,小时候,给她读的睡前故事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性格特别温和,说话慢条斯理的,总是面带微笑,心情好的时候喜欢哼唱那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在秦大树儿时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秦大树现在也成了一名教师,“父亲给我最大的教育就是‘敬业’,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

     

        除了教学,秦珪论著颇丰。20世纪80年代,他和其他老师合著的《新闻评论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新闻评论教程之一,对该领域课程建设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当时全国各个新闻院系的指定教材。

     

        (《新华每日电讯8.8 魏梦佳 姜子炜)

     

        (本版图片均为郭红松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