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寨卡病毒传播出现新途径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02日   07 版)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寻找寨卡病毒疫情暴发的罪魁祸首。近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怀玉等人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提出在病毒污染水体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寨卡疫情。而且,这种病毒目前“无药可解”——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尚未被研发出来。

     

        按经典的病毒传播路径,人体感染病毒大约需要一到两周时间,在这一窗口期若有蚊子叮咬,蚊子感染并拥有传播病毒的能力,也至少需要两周。整个病毒传播和循环的周期较长且复杂。而且,如果通过叮咬途径,仅有少量蚊虫能从感染者获取病毒,因此经典途径难以在短时间内让疫情急剧扩散。病毒扩散异常迅速可能另有原因。

     

        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了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上。先前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虽然其和血液中的病毒量相比更低,但威力更大。

     

        会飞之前,蚊子从卵到幼虫再到蛹的几个成长阶段都发生在水中。程功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即便寨卡病毒携带者的尿液中仅存在少量病毒颗粒,也可以成功地让蚊子幼虫被感染。

     

        这导致寨卡病毒的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人体血液中感染病毒的过程被省略,蚊子可在幼虫时期从被污染的水体中获取病毒,并在成年后通过叮咬继续传播。

     

        研究还发现,随尿液排出体外的寨卡病毒,活性可维持几小时至十几小时不等。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病毒的稳定性?

     

        答案是酸碱性。若感染者排出尿液的pH值低于6.5,病毒就会丧失活性。因此通过控制水体的酸碱程度,就能有效遏制病毒感染蚊子幼虫。

     

        (《中国科学报》3.28 任芳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