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知的艺术史,其实是片面的艺术史。它所聚焦的,仅仅是少数幸存的重要作品。而更多的艺术品,由于盗窃、战争、天灾、有心或无意的毁灭等种种原因,失落在了浩瀚的历史长河。
失窃
最著名的艺术盗窃悬案发生在1990年圣帕特里克节,地点是美国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亚特·加德纳博物馆。两个窃贼乔装成警察,声称这里发生了骚乱,警方派他们前来调查。值夜的门卫开了门就被立刻抓起来捆住手脚。两个窃贼弄坏监控,在博物馆里如入无人之境,肆意偷窃。
他们最终偷走13件作品,包括伦勃朗的《加利利海风暴》、维米尔的《演奏会》、马奈的《在托托尼》、埃德加·德加斯的五幅纸画和盖瓦尔特·弗林克的《方尖碑风景画》(1638)。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窃贼没有选择偷窃通常认为更有价值的作品,如提香的《掠夺欧罗巴》、波提切利的一幅作品、拉斐尔的两幅作品,相反,选择偷窃了一面中国商代的鼓。他们设法从画框中撕下一些十七世纪的荷兰画,结果没有成功,就把画作连同画框扔在地上,胡乱践踏。他们还想打开一扇玻璃格,里面放的是一面拿破仑战旗,在尝试失败后,他们没有打碎玻璃,而是拿走了鹰形的旗杆叶尖饰品。
这件案子是迄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艺术盗窃案,也可能是历史上和平时期案值最大的盗窃案。据估价,失窃艺术品价值高达五亿美元。
战争
1940年,就在纳粹浪潮卷来前夕,犹太人塞雷娜·莱德尔从维也纳逃到布达佩斯,盖世太保打包了她家的藏品——包括所有的克林姆特作品——运到专门存放劫掠艺术品的伊明道夫城堡,他们计划将宝物藏到战争结束后。但在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臭名昭著的“尼禄法令”,强调毁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免落入盟军手里,给他们送去利益。
有证据显示,希特勒不想销毁艺术品,因为他的私人秘书马丁·鲍曼就设法阻止奥古斯特·恩格拉布炸毁盐矿。恩格拉布是负责奥地利奥尔陶斯一处古盐矿中劫掠艺术品收藏设施的纳粹地方官员。古盐矿里藏了七千多件最珍贵的劫掠艺术品,包括米开朗琪罗的《布鲁日圣母》(1501-1504年)和扬·凡·艾克的《对神秘羔羊的崇拜》(约1432年)。恩格拉布决定按照他所理解的“尼禄法令”执行,而鲍曼认为,希特勒的意思是只炸掉盐矿出口,将盐矿封起来,不准盟军进入,由此保存里面的艺术品。幸运的是,在奥地利矿工和地下抵抗组织的英勇斗争下,他们挫败了恩格拉布的计划,拯救了这批艺术品。
其他珍宝不是那么幸运。1945年5月7日,随着希特勒死亡,面对势不可挡的盟军进逼,党卫队炸毁了伊明道夫城堡,一并焚毁的有几十件艺术品,包括克林姆特的十五幅作品。
物主销毁
莱昂纳多·塞拉伊奥将蜡烛靠近,在一瓶墨水中蘸了一下鹅毛笔,在一张粗糙的小纸片上写下日期:1518年2月5日。他在给逝去的主人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写信,说他已经焚毁了所有米开朗琪罗与原物大小一致的素描和草图。“我虽心痛,但您的遗愿要完成。”
在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在创作伟大作品时要尽量不要表现出或尽量不要承认着力的痕迹。这种风格被称为“sprezzatura”。这个词汇可译为“轻松”,它是一种故意装出的漫不经心风格,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对于“轻松”的文化强调,导致米开朗琪罗摧毁了自己的几十幅素描,将它们付之一炬,以抹杀草图的痕迹,确保他的画品是观者所见的那么完美。
(《失落的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美】诺亚·查尼 李小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