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除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展览中还有一件80余年未曾露面、一度被认为毁于战火的中国国宝级画作、被誉为“天下第一白描”的《五马图》。
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人”,北宋《宣和画谱》曾收录他的百余件作品。但传至今日,可信的只有《五马图》和《临韦偃牧放图》两件。而《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临唐人所画,只有《五马图》是存世唯一“百分百的李公麟原创”。
《五马图》的流传充满了传奇。据传此画刚刚完成,其中那匹“锦膊骢”就死了。有人说,是因为李公麟画得太好,将马的魂魄夺走了。《五马图》在南宋时就已闻名天下,归于南宋内府收藏。到了元、明两代,经柯九思、张霆发等收藏名家递藏。清代康熙年间,被河南商丘宋荦收藏。乾隆时期,被贡于清宫,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并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这幅名画被清宫珍藏了两百多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以赏赐溥杰的名义被盗运出宫。据传,《五马图》在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就彻底失踪了,只留下民国时制作的珂罗版印刷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亲临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汤哲明用“久别重逢”来形容第一眼看到《五马图》真迹时的感受。“我学国画,各种美术全集必收此图,但都是根据模糊的复制品而翻印,李公麟用笔时的许多微妙细节只能靠猜测,这次一睹真容,觉得豁然开朗,非常震撼。”
《五马图》有“天下第一白描”之称。在李公麟之前,白描就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却始终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法。这是因为在他以前,唐宋人物画主要是以壁画为主流,纸上的白描其实是壁画的草稿。唐代“画圣”吴道子以人物画著称,他这样的大画家在画壁画时是不负责上色的,而是由他指挥工人完成。但由于吴道子的名气太大,他有时在墙上画完初稿上了点淡彩,工人就不敢继续上色了,于是这种初稿逐渐成为一种白描淡彩画流传下来,不经意中形成了一种风格,人称“吴装”。这样的技法与风格到了文人画兴盛起来的北宋,被李公麟继承并发扬,成为一种独立而又独特的绘画手法。
李公麟用淡墨进行晕染,表现五匹马不同的毛色,它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控马者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其精神气质微有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宫服、气度骄横者。苏轼曾这样赞叹李公麟:“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李公麟虽然继承了吴道子的传统,却以当时的文人趣味对传统作了很大的改造。汤哲明认为,这改造首先体现在画幅趋小,米芾说李公麟“只在澄心堂纸上痛自裁损”,他的画不再是供他人观瞻、教化民众的大创作,而是供知己欣赏,充满了“独乐乐”与“小确幸”式的文人趣味。李公麟曾自述道:“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
这种改造还体现在其格调走向的清淡简逸。李公麟开启了后来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格的先河。元代文人画真正践行了苏轼的文人画理想,由唐宋时的重人物而变为重山水。文人画至明清吴门画派、董其昌、“四王”绵延600年不绝,而李公麟可谓其重要的师祖之一。
(《解放日报》2.15 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