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16日 星期六

    “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孩子的爱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16日   01 版)
    “装修”后的姑妈家换了新瓦

        “极尽节俭”向来是我家生活风格的代名词。奶奶家年饭十多个菜都是“自产”;妈妈为了不浪费,差点放了我小学时存下的烟花…

     

        今年过年回家,连打车都嫌贵的妈妈,接受了一个600元的包和一身上千元的衣服;舍不得喝牛奶的奶奶,家中安上了空调……在一个三线城市中,“消费升级”悄然发生着。

     

        妈妈主动买了洗衣机

     

        我家在湖南省北部的一个三线城市。每次被问起家乡在哪儿,为了不让对方因接不上话而尴尬,我总要在说出“常德”两字后自觉地加一句:“小地方,没听说过吧?”没有人将常德和富裕、发达联系起来。

     

        常德经济发展一般,从居民的生活方式可见一斑——在我家,煮面条的水用来洗碗,洗蔬菜和洗手的水用来冲厕所,由于常年不用,厕所里用来冲水的水管已经罢工了。

     

        从家中器物更新迭代周期之漫长,也能看出消费水平之低。我们家几乎每一件用具都比9岁的狗狗戴小宝年纪更大。戴小宝钟情于拖鞋,几双塑胶拖鞋几乎被它拦腰咬断,饶是如此,至今仍在“使用中”。

     

        就是这样极尽节俭的风格下,今年过年回家,我妈居然主动给家里换了新洗衣机:2000块钱。这在北京不过是7平米小房子的一个月租金,但在我妈眼中一定是笔大费用。

     

        “进步”的不仅仅是我妈,老家的百货商城也有了向一线城市看齐的倾向:在二楼女装区,我看到了不少眼熟的品牌店,以往只在北京的商城里有——便宜点的衬衫、牛仔裤价格基本500元以上,一件毛衣标价2000块,然而店里人头攒动。

     

        我妈在我和导购的强迫下开始试穿衣服,看中一件大衣、一条裤子,一共1100元,我打好了长篇腹稿准备说服她,没想到她接受得很爽快。

     

        年饭全是“自产”

     

        类似的事情,我还从奶奶家的年饭桌上听来一件。姑妈向我们汇报:家里装修了。姑妈突然下此“血本”改善居住条件,比我妈主动换了新洗衣机还稀罕。

     

        我家在常德市武陵区,属于“城里”,“老家”指的是我爹长大的地方,在距离武陵区80多公里的安乡。常德不是富有的城市,乡下的经济水平只会更低一些,乡民的生活自然更加节俭。

     

        就拿年夜饭来说:胡萝卜炖鸡、清蒸鲫鱼、红烧猪蹄、清炒白菜、清炒笋、爆炒鸡杂、蒸蛋……十多个菜,几乎全部都是奶奶家的“自产”。鸡是她喂的,蛋是鸡生的,鲫鱼长在小鱼塘里,几亩菜地里种着大白菜、小白菜、红白萝卜、辣椒……从奶奶地里拔的大萝卜,成为了我们家招待表姐一家的盘中餐。

     

        奶奶今年已经86岁,年事渐长,腿脚越发不利索,我们劝她不要再干农活儿,要吃什么直接买,我们掏钱,她不愿意。每年回乡,我们买一箱箱水果、牛奶带过去,又拎着一袋袋白菜、萝卜、米豆腐回来。

     

        姑妈家附近没有超市,农贸市场很远,她买八角茴香,我说索性多买点,她沉思了半晌,最终仍只舍得买了一块钱的。

     

        姑妈其实离开农村很多年了。表姐和三表哥都在北京成家立业,为了照顾小孩,这十年来,姑妈基本在北京生活,今年“告老还乡”,第一件事不是种田、居然是装修,我深感姑妈脑袋“开窍了”,经过一线城市的浸润,也开始学着追求更好的生活。

     

        厕所有了浴霸

     

        干净的厕所、温暖的淋浴和浴霸、空调、电暖炉、冰箱……这些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设备设施,进入农村总要慢半拍。对幼年的我来说,每年过年,回老家都是一种折磨。

     

        小时候我家到安乡还没有高速路,车一开就是半天,我最关心加油站在哪儿:有了加油站就有了厕所,旱厕,一般是两个坑,中间以一堵矮墙分隔,没门。

     

        奶奶家的厕所比这个更糟糕。地板是木头拼成的——不是木地板,是真木头条,踩上去可能会滚的那种,木头下面是一个大缸,用来收集粪便、浇灌田地,因为是封闭式的,没那么冷,但气味更加刺激。

     

        卫生间是这样的条件,洗澡就是奢侈事了,奶奶家至今还放着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的几个塑料盆,用来洗脸洗脚。一直到念中学,大伯家的房子装修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卫生间:带喷头的淋浴。我可以在乡下洗个痛快澡了。

     

        现在,一切都好多了。走高速路,从我家到奶奶家也就两三个小时,中途的服务站提供现代化的如厕条件,能冲水,隔间有门;奶奶家新修了厕所,安上了马桶,洗浴间配了淋浴、浴霸;在大堂烧木头取暖的时代过去了,我爸买了几个电炉子,架上暖桌、盖上被子,一家人就能缩在卧室里看电视。去年,奶奶家还装上了空调。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回乡下对我来说,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

     

        升级,来自孩子的爱

     

        “消费升级”虽然在这个三线城市中发生着,然而从贫穷日子里走来的老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将一块钱掰成两份来用。

     

        十年前,小外甥女即将出生,本打算放在乡下养,为此,表哥给姑妈家换了新瓦,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外甥女最终还是回了北京,这些大件也失去了宠爱。

     

        姑妈的家,灰蒙蒙的墙面挂着三代人的照片,比起大城市,她更喜欢乡下的一亩三分地。这次回老家,享受惯了北方暖气的小侄子被南方的湿冷击败,表姐夫试图打开空调,最后发现里面的线路、过滤板早被老鼠咬了个稀巴烂。至于洗衣机,姑妈也嫌它耗水耗电,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积灰的置物架。

     

        我追问:奶奶家的空调是怎么回事?表姐答,去年夏天回来,实在忍不了酷热,她在县城买了台装上,但小辈们走后,奶奶嫌耗电、不怎么用。

     

        作为这个家族中的小辈,我和表姐不太服气。姑妈家交通不方便,表姐在网上给姑妈买了新冰箱,还买了洗衣液、牛奶等物品,并打算以后沉重的生活用品都替姑妈网购。

     

        我妈要好对付一点。这两年,我尝试往家里带去电动牙刷、吸尘器、一线护肤品,她在提出退货无果后,出于不能浪费的心态,终究是接受了。今年逛街时,她看上了一个600块钱的包,嫌贵不买,我偷偷买了回家,她也就收下了。

     

        在这个三级城市,真正推动消费升级的,并不是大人们的“觉悟”,而是孩子们的爱。

     

        (《新京报》2.10  戴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