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26日 星期六

    收藏不会谢幕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26日   06 版)

        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上的藏宝楼是中外闻名的室内古玩市场,每逢周末,人头攒动,交易兴旺,前些天有收藏圈的朋友递来消息:2019年元旦,关张了。藏宝楼见证了上海民间收藏的一段珍贵历史,是上海当代风俗史和文化史的一个鲜亮有趣的注脚。

        俗话说:乱世藏粮,盛世藏宝。改革开放四十年,民间收藏活动持续升温,到今天,家里如果没藏个几件名人字画、紫砂玉器、竹木牙雕、古陶旧砖、硬木家具等,就羞于谈文化了。有人统计,仅在上海一地,收藏爱好者的人数就超过了五十万,古玩市集也有十多个。收藏爱好者对藏宝楼的认可度最高,理由很简单,在新(新)加(假)坡(破)泛滥的大背景下,这里还能够淘到真东西、好东西。

        藏宝楼底楼以宝石玉器、红木摆件、铜器牙雕为主,由浙江商贩在此设柜台经营。夹层有点像民国早期石库门房子里的走马廊,挤满了古玩铺。这些店铺虽然小,但常常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楼有几家经营旧红木家具的店铺,还有一帮宁波人开的雕花板店,用新樟木雕刻的窗板屏风还算精致,新做朱漆提桶也散发着热热闹闹的喜庆色彩,有些装修新房的青年人就到这里淘些雕花板、提桶,为新居增加一点中国情调。

        三楼经营的品种就更多了,有旧瓷器、老照片、旧杂件、旧扇面、旧书籍等,还有旧电扇、旧相机、旧手表等,凡是老上海有过的东西在此都可以看到踪影。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铝质的橙子榨汁夹子,底下刻了两行英文,原来是美国海军某艘航母上使用过的。还有一个专售旧锁具、旧灯具的摊头,我装修新居时,就在此淘到几个旧灯罩,还配了铜质的旧灯头,原汁原味的老上海石库门房子风情。

        四楼就是人气最旺的地摊市场。这里可以看到青海、甘肃出土的马家窑陶罐、战国印纹硬陶罐、汉代的绿釉壶或酱釉奁、晋代的青瓷莲瓣纹壶、鸡头壶、虎子、唐代越窑的粉盒、执壶等高年份的文物,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就更多了。如果你跟老板谈得投缘,他或许能从柜台底下捧出一个锦盒,吹散一层灰尘,让你看一件唐代的三彩胡人俑或元代青花刀马人物纹大罐。如果比别人先下手,可能捡到漏,江湖气重一点的就叫“吃仙丹”。一不留神买进赝品,就是“吃药”了。

        在一些熟悉的店铺里,店主会邀你坐下喝杯茶,拿出几样新近收进的东西让客人上手,谈得拢就当场成交,钱不够也没关系,货先拿回去,回头再补齐。如果谈不拢他也不会在意,照样客客气气。想起老北京常说,过去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老板个个都有一股儒雅之气,客人进店,一眼就可知道你懂不懂行。懂行的就请你入座,叫伙计上了香茗跟你聊上半天,你什么也不买他照样乐呵呵的,图的就是人情。慢慢地,你有事没事就会到他那里去,他有了好东西也会给你留着,帮你成为一个收藏家。藏宝楼珍宝馆也继承了这样的风气。

        今天,藏宝楼谢幕了,但是民间收藏活动不会消失。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国家一直支持民间合法收藏文物”,将进一步“规范文物经营活动,引导民间收藏行为”,种种迹象表明,关于文物古玩收藏与交易的新政也在酝酿之中。可以期待的是,新政必将大大推动民间收藏活动向着更有利于价值投资和人文修养的方向发展。藏宝楼里的种种传奇故事一定会出现在别的楼里、别的馆里甚至在互联网上,那肯定又是一道值得张望并沉浸的风景。

        (《新民周刊》2019年第2期 沈嘉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