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08日 星期六

    环境教育的要义在于人格塑造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08日   04 版)

        35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山竹”肆虐广东时,全省停课三天。孩子们开心极了,窝在家里玩手机和平板电脑。但看到行道树被连根拔起,阻断道路,鲜有家长能讲清台风的成因、利弊乃至避险。复课的第一天,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就开设了《“山竹”之后》课程。有同学提问,为什么叫“山竹”而不叫“菠萝包”?

        “‘山竹’是一个进行自然教育的契机,课程标准里也会讲到地球水圈,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及时教育的方式。”2018年11月10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来自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教师沈甜甜告诉记者。

        大自然赠予了绝佳的体验式教育场景,但想要把跨学科的自然教育推进校园太难了,不仅有户外安全问题,也缺专业的老师,甚至无法评判“被自然教育”后有什么成效。

        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持续引发关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乡村,乡村留守儿童也沉溺于手机。自然教育缺失的隐形危害,可能比一场台风的影响还要深远。

        应对“山竹”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山竹”的课程设计也横跨多个学科,包括生物、地理、化学等。

        科学老师就讲解名称由来,现场演示台风成因的模拟实验。同时引导同学们辩证地看待台风,台风能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还能增加捕鱼产量。

        在初中部的生物地理课堂中,老师以台风为切入点,引导展开了“台风的利与弊”“气候变暖是否台风的幕后推手”“城市绿化中应如何选择防风类树种”“灾后如何重建城市生态”等一系列讨论。

        尽管“自然教育”四个字并未出现在课程或教材里,但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地理课上,都有很多与自然或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观察蜗牛的行为、幼苗的出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自然教育和其他教室里的课程还是没太大区别——老师展示一下照片或影像,偶尔带来一株植物或一盆花都算认真备过课了,全班同学排队上前围观,一人不超过十秒钟。

        其实,自然教育倡导的是户外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感受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基础教育的加持下,自然教育绝不仅是富人小孩用来拓展视野的“昂贵”野外活动,亲近自然的场景也可以是近郊公园、河流水道。

        环境教育更高要义在于人格塑造。台湾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副执行长许美惠说,“孩子透过环境教育项目,开始将注意力从自身转向社会与环境,视野被打开了。”在阳明山,他们开发了一整套课程,小学感知、初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人后转化为爱护自然的参与和行动。

        (《南方周末》11.15 崔慧莹 马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