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祖祖辈辈在京城居住的“老北京”,冬天烧煤取暖,每日烧火做饭的记忆,在我心中仍是挥之不去。在这里,我想写一写1999年的一次采访。
1999年11月15日,全市集中供暖的第一天。我走进西城区房地局供暖所,看到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电脑值班员在不停地调阅、查询30多个供暖点的水温、压力和居民楼室内的温度情况。修理工随时整装待发。这家供暖所已经实行了“自筹自支保障供暖”的企业化经营。据该所业务副所长张志新介绍,那一年所里为购进低硫煤、新增供暖面积、锅炉维修等,共投资900万元,全年供暖费总额应收入1729万元,可到了供暖季,经过全所上下100多人四处奔波、磨破了嘴的催款,才完成了收费额的六成,勉强如期供上暖。
还记得为收缴欠费不惜磨破嘴的收费员、当年48岁的顾秋安,一天终于接到某供电局打来的电话,让她带上发票去局里领取转账支票,顾大姐撂下饭碗就奔出去。这已经是她第六次去这个单位了,前几次都被放了空。
在当时企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有家企业已经三年没缴供暖费了。顾秋安每次去催缴,老板都说,“我这买卖还赔着本呢,实在没钱缴供暖费,要不然请您挨我这撮一顿得了……”
还有收供暖费和离婚连在一起的奇事,也让顾大姐遇上了。一位老太太头年刚和老伴儿离婚。在顾大姐上门收费时老太太说:“我讲理,付一半,另一半您找我前老伴儿要去。”顾大姐心说,这半拉子账可怎么办?但也只好又跑男方单位、找妇联多方沟通,才算把这笔费用收齐。
时年53岁的周永明当年给自己预备了三辆自行车,因为工作忙得他没时间修理故障车,只能采用人车接力。一年到头每天清晨四点钟出发,他跑远郊区县,头八点就蹲在农场门口去堵欠费单位的主管领导。下午,再骑到位于十三陵那儿的几个单位催款。第二天,上午去通州,下午奔大兴。老周有个外号“飞毛腿”,凭他这股狠劲,年年的账收得还不错。
每到夜晚供暖所的男收费员“单打一”,女收费员拉上丈夫唱“天仙配”,纷纷走向客户家磨嘴皮子讨要欠费,这都成了该所的一道风景。据统计,每年西城区房地局供暖所的几十名收费员,要对辖区1万多户居民和涉及全北京市范围的8000多个单位,轮流登门几万人次,供暖费欠费的催缴工作量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
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压力,供暖人也非常尴尬。当年韩同琪所长引我到库房看,指着五花八门的物品说,这都是用户以物抵费的,您瞧,我这儿都成杂货铺了。原来,有些欠费单位要钱没有,就用物来抵。
(《北京青年报》11.30 刘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