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08日 星期六

    如何养蠢一个孩子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08日   04 版)

        前几天一个事情上了热搜。云南大理祥云县一个学生午休上厕所,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引起评论区一片哗然。后来在教育局的要求下,学校撤销了处分,事情暂时得到了平复。

        但因为这事,我有幸在网络上见识到其他学校的奇葩管教方式。各种严厉的制度和规则,让当事人惊恐,让旁观者啼笑皆非。这些规则中,隐隐透露出学校和家长一些好笑的推测:

        学生午休上洗手间,不是因为尿急,而是想趁机吵闹;学生上课喝水,不是因为渴了,而是开小差;学生只有抬头看着老师,才是在认真听课,其他的小动作都会影响听讲……

        这背后是一种自恋: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越不信任,越管制。但越强制的管制,也只能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蠢。

        例如,午休多学习,别总想着上厕所;定更高的目标,别懈怠;头发不要留长,会分心……他们想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实现。但对孩子来讲,这是一种给他们带来压力的精神入侵。为了对抗这种入侵,不让自我喘不过气,孩子会自然地用各种方式说不,例如拖延懒惰等等的被动攻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说不,甚至拒绝掉一些正向的建议。于是,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父母或老师等权威,不信任孩子,对孩子进行精神入侵,但孩子被动攻击,好像自己没有了动力,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但给压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动攻击和叛逆,最后不知不觉地,真的毁了自己。

        会叛逆,至少还有一部分自我在挺着。但全然听话,就更可怕。

        精神分析大师卡伦·霍妮曾提到:人内心多少有一些冲突和矛盾。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内心冲突的种类、范围和强度。冲突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的内心就不健康了。因为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绝望感——对“无法成为真自我”的绝望。就像现在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内心深处有一些真实的声音:我想要怎么样;我的感受是什么样.……但他们从小却活在一些教条中:我应该怎么样;我本可以怎么样;我不应该这样……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让教条化作蜘蛛网,把真实的声音牢牢捆住。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变成了感觉丧失、行为僵化的人。一般会有这些特点:对生活丧失信心,因为无论怎么活,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优柔寡断,他们无法选择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是要先结婚还是再等下一个更合适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普遍性懈怠,他们即使偶尔有激情,也只是转瞬即逝。因为真实感受一直被压抑,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动力;难以卓越,因为,一切卓越,源自对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触碰。

        乔布斯打造苹果手机,追求的是每一个产品细节和营销上极致的情感体验;奇葩说节目上那些打动人的辩手,一定最能共情到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那些经典的广告文案,让人不断花钱的游戏,每一个设计都戳中一个情绪点;甚至,在生活中,同个想法换个暖心的表达,能达到不同的效果;这些都和“感受”分不开,可惜这些孩子心里,只有权威和教条。他们只能按照各种模板、权威的经验,做着中规中矩的事情,容易成为商业社会收割的“韭菜”。一旦一个商品拥有着3种特征,就很容易吸引他们:高效、正确、不难。例如,7天速成的课程、比特币、XX新趋势,因为他们内心焦灼,又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能渴求着这些速成商品。就像渴求书本里面的参考答案,一个孩子,就是这样被养蠢的。

        如何不把孩子养蠢?答案很简单:把感受的能力还给孩子,别用不信任的管教去阻断他们的感受。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生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他们会靠着这种潜能,自发成长。被管教得越多,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不知不觉就变蠢了。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

        (微信公众号 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五花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