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李先生大约在早晨五点钟左右醒来,他不记得自己是被邻家的公鸡啼醒的,抑或是被李太太梦魇中的一条腿压醒的,他记得有什么东西在他胸前重重地敲了一下,然后他就醒了。他突然想起李太太昨夜关照的事情,买蹄髈。然后他把旧自行车哐哐啷啷地推出天井,走到外面的香椿树街上。
菜市场的电灯乱七八糟地亮着,灯下的人头攒动。
给我挑一只蹄髈。李先生对肉贩子说。
这只怎么样?肉贩子从案板上拎起一大块肉,大概有四斤重,便宜一点卖给你好了。
太大了,我家里的让我买一只两斤重的。李先生观望着案板上的一摊摊的肉、内脏和骨头,他说,吃不起,现在的猪肉比人肉还贵。
两斤重的还真难挑。肉贩子的手在案板上摸了一圈,最后拎起一块肉扔进秤盘里,就秤这块吧,看上去肥了一点,其实是肉蹄。
李先生认可了肉贩子的选择。他跟肉贩子讨价还价,少付了二角钱。
李先生在替盆栽仙人掌浇水的时候听见厨房里乍然响起一声尖叫,什么蹄髈,是一堆肥膘。李太太伏在菜篮上表情悲痛欲绝,紧接着那块肉从窗口飞过来,恰巧落在李先生的脚背上。
李先生将肉举高了,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他的愠怒的表情渐渐变得无可奈何,最后他气馁地说,好像是更像肥肉一些,但瘦肉也还不少,就凑合吃吧。
说得轻巧,李太太隔窗厌恶地看着李先生和李先生手上的肉,她提高了嗓音说,多少钱一斤?他是按蹄髈的价格卖给你的吧?
不知道,反正我跟他还价了,我杀了他两角钱。李先生嗫嚅着,以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安慰女人,就算是肥肉吧,做红烧肉也挺香的,我最喜欢吃你做的红烧肉了。
你倒是想得开?我问你你每月挣几个饯?那几个钱养家糊口都难,你凭什么白白给肉贩子送去六块钱?李太太突然想起一些伤心事,眼泪忍不住挂了下来,她说,我弟弟的结婚大事,你当姐夫的只肯掏五十元,可你今天白白送给肉贩子六块钱,你真的要把我气死了。
李先生皱了皱眉头,他不满意李太太这种夸张的说法,我一共付了六块钱,怎么会是白白送他六块钱呢?这块肥肉本身也起码值三块钱。
你要把我气死了,李太太抬手掠了一下蓬乱的头发,她用一种陌生的严竣的目光直视着李先生,你马上去菜场找那个肉贩子,你把这块肥肉还给他,把六块钱给我要回来。
菜市场已经渐趋冷落,烂菜叶和鸡屎混染的气味却依然如故。李先生匆匆忙忙地拨开挎菜蓝的人群往里面站。有许多摊贩在提前撤摊,李先生赶到肉市恰恰看见那个年轻的肉贩子在清洗案板,他用潮抹布狠狠地擦着肉案,一些血水夹杂了几星肉沫溅得到处都是。
别撤摊,你骗了我。李先生把那块肉扔到案板上,他指着肉质问肉贩子,你说这是蹄髈还是肥肉?
是肥肉。肉贩子镇定自若地打量着李先生。
可你刚才说是肉蹄,你把它当蹄髈的价格卖给我。一块肥肉你竟然要了我六块钱。
不会的,肥肉怎么卖得出蹄髈的价呢?肉贩子绞干了抹布,朝旁边的一辆黄鱼车走去,他说,我天天在这里卖肉,从来没干过这种缺德事,你肯定记错了,要不你就是存心来诈我。
旁边围上来一群看热闹的人,李先生气得满脸通红,这种庸俗的局面使他感到一丝恐慌,也使他的一腔义愤转化成另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他拎起案桌上的那块肉嘟嚷道,我自认倒霉好了,我要向市场管理委员会反映,一块肥肉竟然卖了六块钱!李先生拎着肉冲出围观的人群,胸口觉得很闷。
他骑上自行车,猛然看见那个年轻的肉贩子骑着黄鱼车从他身边擦过,肉贩子骑黄鱼车的动作幅度很大,透露出一股骄横的不可一世的气息,李先生的与之论争到底的念头也就在瞬间突发而起了。
破旧的蓝漆斑驳的自行车发出一阵哐啷哐啷的巨响,李先生现在与肉贩子保持并行的速度,他冷静地对肉贩子侧目而视,就像一个猎人紧紧地盯住狡猾而强悍的猎物。
你要是闲着没事,不如回家睡个回笼觉,盯着我有什么用?
你骗了我,你得把六块钱退还给我。
六块钱,六块钱!肉贩子突然不耐烦地叫起来,难道那块肉就不要钱买吗?什么六块钱,最多一块钱。
李先生感到一阵欣喜,肉贩子至此已经承认了他的欺骗。这时候他换了一种温和的口气,怪我说错了,不是六块,但也不止一块。根据这块肉的重量和价格来推算,你应该还给我三块,这样我也不用把肉还给你,带回家做红烧肉其实也好吃的。
肉贩子放慢了黄鱼车的速度,侧过脸对李先生说,最多退还你一块五,算我今天倒霉吧。
两块钱。李先生想了想很坚决地说,你最少得还我两块钱,因为那块肉最多值四块钱。
好吧,两块就两块吧,我缠不过你。肉贩子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单手扶着车把,另一只手伸进围裙的大口袋里掏钱,掏出一大把油腻腻的毛票,肉贩子懒得下车,他就抓着那把毛票隔车递给李先生,算我倒霉,白白赔了两块钱。
李先生匆忙跳下车去接钱。李先生将自行车停在香椿树街与龙门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人就站在交通红线内侧清点那堆毛票。李先生在点钱之前仍然没有忘记交通规则。
他点了两遍,发现总数都是一块八,肉贩子少给了两毛钱,恰恰就是李先生买那块肉时杀下的价钱。李先生的胸口再次感到沉重的一击。
回来,你少给我两毛钱!
李先生举起那把毛票朝马路对面高声大喊,肉贩子没有回头,肉贩子也许听见了也许根本没有听见,要知道十字路口往往是嘈杂和繁忙的,来往的车辆喇叭淹没了李先生嘶哑的声音。
(《香椿树街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