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08日 星期六

    姑父姑妈的凄苦爱情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08日   03 版)
    茅以升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女儿

        近日,收到大妹戴玮从美国发来《蕙君年谱》电子版,勾起了我对大姑父茅以升、姑妈戴传蕙的回忆。

     

        夫妻恩爱

     

        我的大姑母戴传蕙,姑父一直呼之为“蕙君”。大姑母出身书香门第,气度端庄娴雅,脸庞圆润,一双大眼睛动人含情,知书达理,大姑父和她一见面,就非常喜欢。1912年,姑父18岁,于扬州小东门粉粧巷戴府与姑母成婚。结婚时,姑父送给妻子的礼物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

     

        结婚后,姑父回到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读书,毕业后又公派去美国留学,妻子独自带着长子茅于越在婆家过大家庭生活。1917年,姑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但夫妻分居,妻子每月带孩子零用仅两元,但姑父无力接济。生活虽然辛苦,但夫妻都不觉为苦,他们时有通信,述说别离之情。

     

        姑母是戴氏长女,我的父亲戴传安是九弟。至“文革”初,姑妈的九位同胞手足,只剩“一头一尾”,所以大姑母一家和我们一家关系特别亲密。1981年我到北大进修美学,节假日常住在姑父家;大妹也有一段时间到北京照顾姑父。1967年姑妈去世,姑父极其伤感。至1970年,姑父的感情稍微平复,为纪念“蕙君”,也为给后人“有一番交代”,在76岁时写完回忆妻子的《蕙君年谱》一稿,自她19岁出嫁写至终年73岁,共10万字。

     

        出色的贤内助

     

        《蕙君年谱》实际上是姑父茅以升的一本自传。姑父在序中写道:“书中关于我的记事特多,似成我的自传,我的一生是和蕙君分不开的。所有我的事业,都有蕙君的一份。”文短情长,能看出他们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生活轨迹:有苦有甜,有喜有悲,但动荡播迁多于安适恬静,奔波劳顿胜过宁静福祥。

     

        姑父自幼至老,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勤于外事,疏于内务,向来不问家事。工作变动,举家搬徙,往往“事发突然”,姑妈的操劳可想而知。租房退房,运送购添家具,重起炉灶等诸般杂务已够劳累,而他们有6个孩子,退学转学,不能延误学业更是搬迁中的头等要事,亦要靠姑妈一人来精心安排,姑妈是姑父的一位出色贤内助。

     

        姑父工作忙碌,尤其是在他外出期间,姑妈收发书信,接待来访者,管理一应杂务,做到一丝不苟。姑父回家,看见桌上整整齐齐的报刊、文件、书信以至记录电话内容的小条子,夸赞她是个称职的好秘书。姑妈管家井井有条,《年谱》中写道:她有一本“备忘录,无论什么事,一查便知,重要日期、人名、地址等都有记载;对各种生活问题,都有计划安排,不会误事”。

     

        为孙女取名茅为蕙

     

        年谱中还有许多家事的记载,包括教育子女、子女成长的记载。

     

        《年谱》末,姑父对姑妈的一生,用以下的一段文字作了总结:“一生惜为病困,自幼缠足,遗恨终身。六十以后,手臂经常疼痛,早起两眼模糊,需要点药水。六五以后,每冬蛰伏,春天来到,就说:‘马路上看看,也是高兴的。’后来,总怕病不得好,每早起床,喜形于色,说‘又树起来了!’平时体质虽弱,而老不能闲,每月还做不少小事。性爱洁,痰盂向来自理,年逾七十,不显老态,由于眉眼素美,常人有问,为何这样好看,勤劳成习,巨细关心,直至最后,言行依旧,神明不衰。”短短不到两百字,写出了姑妈的一生行止,也写出了姑父对妻子的一生钟爱和真情。姑妈于1967年1月13日去世,享年73岁。姑父写下挽联:“一世操劳,半生忧瘁,负卿曷极;满门遗爱,万里留芳,惠我何多。”

     

        1972年,姑父心爱的小孙女出世,茅以升特地为她取名“为蕙”,这也饱含着姑父对爱妻的深切思念和纪念之情。

     

        (《新民晚报》12.2 戴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