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01日 星期六

    犹太女孩与希特勒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01日   06 版)
    罗莎·伯尼与希特勒的合影

        在美国亚历山大文物拍卖行11月的拍卖会上,一张老照片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照片中,一位小姑娘冲着镜头微笑,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子把女孩搂在胸前,同样笑意盈盈。照片左下方有两行潦草的小字:“给我亲爱的罗莎,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6月16日。”

        小女孩罗莎·伯尼尔是犹太人,一个犹太女孩何以成为纳粹德国元首的“知心伙伴”?故事要从二战前说起。

        希特勒走上政治神坛后,他位于上萨尔茨堡的“元首行宫”贝格霍夫官邸成为其拥护者的朝圣地。“当希特勒在纳粹党卫军的护送下现身时,人群的反应近乎歇斯底里。无数手臂齐刷刷地伸向空中行礼,男女老少脸上燃烧着炽热的喜悦。”作家詹姆斯·威尔逊在《希特勒的阿尔卑斯总部》一书中描述道。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此情此景的价值,他让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拍下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制成明信片四处散发。

        “朝圣”的人群中,一位美丽的金发女孩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她就是罗莎·伯尼尔。罗莎家住慕尼黑,父亲是医生,和希特勒一样在一战中获得过铁十字勋章。1933年,7岁的罗莎和母亲来到贝格霍夫官邸,为希特勒庆生。从那时起,她成了纳粹德国元首的“忘年交”。

        “希特勒和罗莎的照片目的是表现元首对年轻一代的关爱。不过,希特勒的许多同僚表示,他确实喜欢小孩,很享受他们的陪伴。”《希特勒的阿尔卑斯总部》一书写道。

        希特勒与罗莎的合照被制成明信片,风靡一时,罗莎这个“希特勒的小姑娘”很快变得家喻户晓。标题为“小家伙来到上萨尔茨堡”的明信片见证了1933年两人头一次见面的场景。明信片上的罗莎天真活泼,人见人爱。得知她和自己的生日都是4月20日,希特勒给了她至高无上的待遇——端上草莓和奶油款待。

        1934年,好事者悄悄调查了罗莎的背景,结果大吃一惊:她的祖母是犹太人。也就是说,她有1/4犹太血统。有人向纳粹党秘书长马丁·鲍曼打小报告,鲍曼立刻警告母女俩,不要再出现在元首面前。希特勒很久没有收到罗莎的消息,奇怪自己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来了。得知鲍曼的所作所为后,他勃然大怒:“有些人就是有天赋毁掉我的一切小乐趣!”

        这段关系并没有因罗莎的犹太人身份被揭穿而结束。希特勒假装毫不知情,继续对母女俩发出邀请。1936年,母女俩又一次拜访希特勒。这次,希特勒从首次见面时拍的照片中挑了一张送给罗莎,贴上他最喜欢的雪绒花。照片上附言:“给亲爱的格莱泰。阿道夫·希特勒,上萨尔茨堡,1936年。”格莱泰是格林童话《汉斯和格莱泰》中的人物,在经历磨难后苦尽甘来。

        希特勒到底恨不恨犹太人?德国史学家布里吉特·哈曼在《希特勒的维也纳》一书中写道,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谋生时,大量犹太移民涌入奥地利。反犹情绪在民间高涨,人们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犹太人。希特勒把反犹视为权力的通行证,他对犹太人的仇恨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逢场作戏,没有人知道,因为深谙权术之道的他可以在任何时候说服自己相信任何事情。

        罗莎·伯尼尔的母亲是幸运的。当亲朋好友纷纷被送进死亡集中营时,她奇迹般地从纳粹魔掌下幸存。1961年,她离开生活多年的莱默大街31号,搬进养老院,在那里安度晚年。

        小女孩罗莎没能目睹“希特勒叔叔”和他的政权走向灭亡。1943年,17岁的她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在慕尼黑的一家医院里死去。

        (《青年参考》11.21 胡文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