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是一个从确立“依法治国”战略开始就提出的重要概念。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和实践,尚未超越“法治文宣”“法治文教”“群众性普法”的层面,因此带有一定单纯“形式化”“基层化”和“部门化”的特征。“法治文化”这一概念所可能包含的实质性、顶层性、全局性意义,并未被大家充分注意。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应有的文化面貌。法治文化意味着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使法治不仅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而且成为人民所信任、所依靠、并日益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落实“法治中国”建设并不仅仅是司法系统的职责,它本质上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权利和责任。
法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新形态。所谓“法治文化”,是与“人治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政治文化类型。毋庸讳言,“人治文化”或“权治文化”曾是我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风俗习惯表现。但是它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和我国的实践,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沉重羁绊。因此亟待突破之,更新之,代之以“法治文化”。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内在趋势。
法治文化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法治文化必然有其核心的价值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来说,这一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并进一步强调“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法治价值观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之间的一致性。
法治意味着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性、权威性、保障性得以充分体现。法治文化所追求的,正是要让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和法治效果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以法治为规范,形成整体安全、高效、和谐的统一面貌,确保中华文明复兴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是一种先进的、健康的文明。
(《北京日报》10.15 李德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