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炎炎夏日如何安度?疾风骤雨虽可解暑,但可遇不可求;松荫林下虽能纳凉,但终究难以日日得之。那么,古人是如何过夏天的呢?其实,这些都记录在“消暑图”中。
高卧取冰
今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元代刘贯道所作《消夏图》颇有宋代风雅气息。此画“消暑”之趣有三,其一为“闲适惬意之风”。此画左侧密植芭蕉、梧桐和竹子,枝繁叶茂。竹旁横置一榻,一高士头覆乌纱、身着燕居之服、袒胸露腹、赤足横卧,左手拄画卷,右手持拂尘,正在榻上纳凉。榻旁置一桌,榻后为一屏风。画右侧有两名女子持长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
其二为“画中画之雅趣”。高士榻后的屏风之上,另有一画屏风。此屏画中,依稀可辨一位老者坐于榻上,小童侧立于旁,另有两人似在煮茶,意趣卓然。画中之画屏当中,又现一张屏风,其画为悠然山水,亦显幽远。
“魏晋之猜想”之趣为其三。此床榻上有花枕,后面竖着一件醒目的乐器——阮咸。画中人物或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更为有趣的是,此榻旁不远处有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里有夏果数枚。
北宋时,六月曾往终南采冰,以供当朝之用;至南宋,改取河冰。明清两代,藏冰存冰、夏日取冰之事已十分普遍。
林荫消夏
对于消暑之意而言,崇山林荫之中,方为绝妙之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中,董邦达就记录下清代乾隆皇帝的松荫消暑之处。此画轴包首处曾贴有黄签,题为“澄观斋殿内东阁东墙面西挂”,点明了此图曾被挂于避暑山庄的澄观斋殿内,消暑之意尽现。
在这幅画作中,被山水环抱、苍松围绕的乾隆坐于石案旁,身后崇山峻岭、溪水潺潺。乾隆在画幅中心位置,似在思索,石案上摆放有古琴、古书,茶杯与童子烹茶相对。这幅构思巧妙、笔法精到的画作渲染出世外桃源的清幽雅境和皇帝消暑时的状态。
在此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童子煮茶所用之器。其所用风炉及煮茶之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唐寅《品茶图》中的茶器颇为相似,追古之风可见一斑。“得幽亦得神”的乾隆在此图中的品茗之举,正是古代文人注重清幽奇观品茗环境的体现,同时,也显示了其消暑纳凉的绝妙体验。
水阁纳凉
水阁又称水榭,是中国园林中的典型形式之一,《国语辞典》中解释为:“临水的楼台或建于水上的楼台,可供人游憩。”与普通的亭子不同,水阁一般靠水而建,在水边架起平台。水阁跨水部分凌空架设在水面之上,临水围绕着较低的栏杆。水阁面水的一侧为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隔开,开敞通透,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
上海博物馆所藏宋代佚名画作《水阁纳凉图》,就描绘了宋人在水阁当中消暑纳凉的状态。该画作绘远山如黛,山水以单线勾勒、淡墨晕染,风格简淡。主景中的水阁以及水阁的重檐斗拱具有明显的界画精细风格。水阁前荷影绰绰,旁边柳荫如云,整体园林尤显清幽闲适。画的中心位置所绘一人坐于高椅之上,隐约可见,其椅圈呈弧形,搭脑中端设置了一个荷叶形托首,可能是一件传说中的“交椅”。
虽然名声在外,设计也别具匠心,但宋代交椅并没有流传下来。“水阁纳凉”的意趣却一直流传至明清两朝。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沈周绘扇《江亭避暑图》,也同样尽显消暑之意。此扇画为金笺设色,扇页钤“启南”朱文印,内有沈周自题,以表画意。“池上一亭好,夕阳松影中。正无避暑地,认是水晶宫。”此《江亭避暑图》中,诗意与画意相偕,夕阳西下,一高士策杖至江亭避暑。以绿色为主的设色,尤显青翠明洁。夕阳松影,凉意浓浓,消除烦躁、清凉避暑的主题,与高士远离世俗、寻幽独行的淡雅心境相应和,尽显自然平淡之意。
(《光明日报》8.14 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