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萌芽的农村隐形地产市场进入发育期,突出标志为农村宅基地交易趋于活跃。
河南省某镇政府所在村户籍住户432户,但实际住户达到1500多户,外来人口是本村人口的2倍多。村委会主任说:“这些外来住户,大部分是通过私下购买宅基地建房进来的。目前一处100平方米的宅基地,能卖10万元。”
与原有的宅基地私下交易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不同,目前,一些社区化新村、美丽乡村的宅基地,也在以多种形式交易。一位投资者表示,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他花近百万元租赁了两块相邻的宅基地,获得30年的使用权,投资600多万元将原来的农房改造成高端民宿。
专家指出,从城乡分割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看,农村隐形地产市场活跃化、复杂化破坏了管理秩序;但从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看,这正是市场对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价值发现,应在规范引导的前提下,按同地、同价、同权原则使其显形化,从而制度性激活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调查表明,农民一生中60%以上的投资是住房投资,但由于宅基地使用权难以流转,造就农村一个巨大的资金死循环。农民千辛万苦打工挣钱盖房,房屋建成之日,也是真金白银变成“死资产”之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一些人担心,如果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转让,是否会引发城市居民或工商资本大量下乡,造成农民或其他群体大范围背井离乡?
有专家认为,工商资本下乡的“引力”和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关系不大。工商资本下乡追逐的不是宅基地,而是城镇住房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性差距造成的巨大利差,如果打通农村宅基地和城镇住房建设用地的体制障碍,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入市,利差就会减少甚至趋同,地价就会逐渐回归由其区位和用途所决定的本源上。
专家指出,宅基地制度改革还将推进城乡人财物进一步流动,会出现一部分城市人口带着资金、知识和经验上山下乡,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同时,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所释放的巨大价值,将更多在农村体现,大部分土地出让收益将留在农村,乡村面貌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6期 林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