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郭沫若先生逝世40周年的日子。这篇文章,讲述了郭沫若与左联东京分盟的故事,以兹纪念。
因写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郭沫若被国民政府通缉,1928年被迫流亡日本,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日本宪兵和警察厅的监视下,他开始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和甲骨文、金文研究,并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就在郭沫若潜心于殷周古文字研究之际,留日的左翼文化人开始建立组织,邀请郭沫若参加相关活动。1933年9月,林焕平、陈一言、魏晋等一批年轻的左联盟员来到东京,与留在东京的左联盟员孟式钧等人一起,于1934年春将东京左联恢复了起来。他们出版刊物,组织各种座谈会,并请郭沫若指导他们的活动。
文学杂志《东流》
1934年3月,林焕平、陈子谷、欧阳凡海等左翼青年发起成立东流文艺社,决定创办《东流》月刊,出版《东流丛书》。刊物需要出版,林焕平等人首先想到的是找郭沫若帮忙。8月7日一早,林焕平一行三人去市川找郭沫若,到郭沫若家里后,发现郭沫若并不在家。帮着看家的森老人告诉林焕平等人,郭沫若夫妇带着孩子们去千叶海边过暑假了。市川到千叶有半天的车程。林焕平等人赶在午饭时分到了千叶找到郭沫若。他们说想出一种文学杂志,希望郭沫若帮忙在上海介绍出版社。郭沫若满口答应,还留他们吃了一只鸡。10日,郭沫若休假结束回到市川,立即把《东流》介绍给上海杂志公司的张静庐。该公司同意负责印刷发行《东流》,但不付稿酬。当月,《东流》月刊创刊号就出版了。《东流》月刊以发表短篇小说创作、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为主。主要作者包括张天虚、丘东平等人。
郭沫若为《东流》月刊撰写了不少稿件。1935年5月,东流社的两位编辑到郭沫若家里,要求他为刊物写一篇“申包胥哭秦”的“历史小品”。郭沫若略作考虑后回答:这个主题自己不擅长,他想写《贾长沙痛哭》。他还将小说将要用到的材料、时代和具体的结构告诉了两位编辑。两位编辑十分高兴。当晚,郭沫若就写出了《贾长沙痛哭》,后来发表在《东流》月刊第3卷第1期。郭沫若通过贾谊教梁王骑射表达了他对文人从政的积极态度。但贾谊失败了,郭沫若有种深深的悲剧感。
支持《杂文》
1935年,左联东京分盟创办《杂文》杂志。“杂文”二字是鲁迅给起的名儿、题的字。郭沫若特意为创刊号写作了《阿活乐脱儿》。“阿活乐脱儿”是北美热带的两栖动物,由于导致其两栖蜕变的甲状腺精分泌不足,它本来只有在水中生活的蝌蚪时代,没有生活在陆地上的青蛙时代。人们发现了这一秘密后,便用人工注射甲状腺精的方法,使它从水中生活转变到了陆上生活。杂文是一种经过演变而被赋予新生命的文体。当时文坛上有人对杂文不屑一顾,甚至讽刺它是艺术的没落。郭沫若这篇文章是对杂文的赞许,也是对《杂文》的支持。
《杂文》创办后,每期都向郭沫若征稿。编者到郭沫若家里为第二期索稿,立等便要。郭沫若请他们在客间等候,迅速写成《孔夫子吃饭》,这篇小说取材于《吕氏春秋》,讲述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的孔子与他的弟子绝粮七日的故事。孔子在颜回讨粮、煮饭过程中表现出了自私、猜疑、妒忌、虚伪等特点,与郭沫若历史研究中呈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不同。当时,蒋介石为配合其对苏区的军事“围剿”,提倡“新生活运动”,神话孔子。郭沫若强调:“孔子也还是人,过分的庄严化觉得是有点违背真实。”这篇小说是故意要将孔子作为人的弱点给披露出来,针对的正是“新生活运动”这股逆流。
有惊无险的演讲
1935年10月5日,在一些左翼青年的组织下,由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马伯援出面邀请,郭沫若来到位于神田保町的青年会礼堂作题为《中日文化之交流》的演讲。
他身穿旧的藏青色哔叽西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微笑着走上讲台,显得安静而又慈祥。他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是从中国流到日本,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是从日本流到中国。”“从中国流到日本的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在日本收到了很大的成功。”“从日本流到中国的资本主义以来的文化,结果没有十分的表现,似乎是失败了。”
在分析了原因之后,他强调说:“这几百年间中国人的脑筋是睡着的。到近来一醒来看时,资本主义的文化已经发展到最后的阶段,我们就竭力地追也追不上了。”但是,中国人用不着悲观,“中国民族确是优秀的民族”,“我希望我们中国人利用我们优秀的头脑,批判地接受既成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出更高一级的新的文化。”
正在演讲的时候,有几位蓝衣社成员突然狂喊“打倒共产党郭沫若”,往台上抛掷苹果和梨子。在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杨凡、朱洁夫等人掩护在郭沫若周围,张天虚等人领头喊“捉特务”。那几位蓝衣社成员见寡不敌众,只好逃走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秘密回到国内,投身于抗战的洪潮中。
(《北京青年报》6.9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