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3月06日 星期二

    北大人民医院的百年风雨历程

    《 文摘报 》( 2018年03月06日   08 版)
    北大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付中国作

        1918年,中国各地军阀混战,这一年的1月27日,一所中国人自己筹资、建设、管理的现代综合性医院——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在乱世飘摇中诞生了。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

     

        总医官立志兴办西医

     

        清代晚期,西风东渐,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将传教与行医并重的基督教医学文化传统带到了京城。在教会医院林立的年代,为何要自己建一所医院?那就一定要说说中央医院的首任院长伍连德博士(1879-1960)。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24岁就以有关破伤风细菌的出色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25岁成为一名医生。

     

        世人对伍连德博士的认识,大多因一个世纪前的那场噬杀6万生灵的大鼠疫。清宣统二年(1910年)关外鼠疫爆发,伍连德受命任“全权总医官”奔赴疫区,将“防疫”“公共卫生”的概念首次引入中国,4个月内即扑灭疫情,一时被国内外称誉为“战胜瘟疫的有力斗士”“防疫科学的权威”。那年他31岁。

     

        辛亥革命以后,伍连德博士愈觉发展新式医学之迫切,他在《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1-2卷)》亲自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道出他筹建中央医院之初衷。深觉“吾国医学迟滞无可讳言”,但现实却是“全国之中稍觉完尽之医院均为外人所创设”。

     

        说服财长

     

        建设中央医院之构想缘于1915年,此时距1910年底波及东北三省、最终造成6万人死亡的大规模鼠疫发生已有5年。

     

        伍连德回忆:当时我曾对财政总长(简称财长)周学熙进行过私人拜访。那时周财长想在他经常去度周末的12英里外的西山修建一所造价10万元的疗养院。我当时即指出,更迫切的是要在京城本地修建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医院,作为既为官员又为民众服务的模范医院,并借此促进医学之科学化。而疗养院则宜修建较小规模的附属建筑,供愈后恢复者静养之用。

     

        伍连德的想法得到周财长的认可。1915年春天,北洋政府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会议室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采纳伍连德博士建议,由财政部拨款10万元,会上集资11万元,聘请伍连德为院长、施肇曾为财务长,筹建医院。由于战事频繁、时局动荡,资金难以保障,伍连德博士返回家乡槟城,募集到3万元资金,自己捐献出2500元,施肇曾先生捐献5000元。梁启超就任财务总长后追加3万元资金和每年1000元行政经费,最终累计筹到30余万元的建院资金,医院的建设才得以正常进行。

     

        经多方努力,又得到赠送的西城历代帝王庙旁边一块高地,其后边另一块约6亩的地皮则以2.1万元购置,于是划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场地。

     

        1915年正式筹备,1916年初夏开工,1917年末建成,中央医院之建设可谓高效。1918年1月27日正式开院接诊,开院时日门诊量200人次,规模可谓可观。

     

        十三个科室

     

        医院建筑造型较为简洁,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底层及其上三层。医院大门向南,主楼一字形横向布置,主体东西两端附有叉形侧翼。建筑长约78米,进深约30米,高约19.5米,主体四层,两翼三层。

     

        医院规模为150张住院病床,设有内、外、妇科以及放射科、检验科等13个科室,有电梯、暖气及热水设备,其设计理念、建筑规划、设备设施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

     

        由政府支持、投资,加之社会力量捐资兴建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北京中央医院当属中华第一家。因此,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历史意义,北京中央医院都可称得上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于上世纪初的医院已无法满足需求。1946年在主楼两翼各加建一层病房,1953年将主楼后侧两个短翼扩建了二层楼,仍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需要。1991年5月,人民医院主体迁至西直门附近,中央医院原址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

     

        在那些艰苦动荡的岁月,北京中央医院肩负起仁心济民的光荣使命。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北京中央医院”更名为“中和医院”,到1949年医院有病床226张,医护人员百余人,日门诊量300人次,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医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1985年改称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00年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日报》1.25 钟艳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