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傲慢与偏见》的第一个中译者

    《 文摘报 》( 2018年02月08日   08 版)
    一代才女杨刚

        《傲慢与偏见》是最受英国人喜爱的百部文学作品中的第2名,已被10余次搬上电影、电视屏幕。

     

        奥斯丁这样来到中国

     

        “奥斯丁女士死时,年四十二岁。在她所作的六部小说中,《骄傲与偏执》为最佳。多少的时髦小说都已被人遗忘,或只留给文学史学者去研究,而这本《骄傲与偏执》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动,而且翻成中文我相信仍能赢得读者的同情。”

     

        这是1935年4月10日梁实秋先生发表在天津《益世报》上的文章,点明是为《骄傲与偏执》中译本写的序,译者是董仲篪。同年5月,书由大学出版社出版,易名为《骄傲与偏见》,胡适题签。

     

        几乎同时,商务印书馆推出另一中译本,译者为杨缤,由吴宓作序。该译本名为《傲慢与偏见》,即今之通用译法。

     

        两个译本谁先谁后?据1936年《国闻周报》第13卷第33期发表的《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可知杨译完成更早,且质量更佳。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杨缤

     

        杨缤喜欢《傲慢与偏见》,可能是受美国女传教士包贵司的影响。

     

        杨缤本名杨季徵,祖籍湖北沔阳,1905年生于江西萍乡。其父杨会康25岁便中举,时任税官。杨季徵家中行七,上有三兄三姐,下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杨会康开明,允许子女习新学。1922年,杨季徵改名为杨缤,入美国教会在南昌开办的葆灵女子学校。

     

        1928年,经葆灵女子学校推荐,杨缤免试入燕京大学英文系,成了在该校任教的包贵司“最喜欢的得意门生”。包贵司与杨缤情同母女,据萧乾说:“教英国文学史时,包贵司讲得最起劲的是简·奥斯汀。” 

     

        1931年,杨缤与同学动员罢课,认为英文系美国老师史密斯水平太差。当时燕京大学英文系没有中国教师,而清华大学外文系都是中国教师,杨缤们要求学校聘中国教师,校方只好请清华大学的吴宓兼课。

     

        吴宓1921年曾在东南大学英文系中设“英国小说”课,《傲慢与偏见》列入4本必读书之一,吴宓因此成该书在我国大学中最早的推广者。

     

        商务印书馆出版《傲慢与偏见》时,称吴宓为“总校”。吴宓的序写于1931年,而董译本1933年才动手,也有“总校”,是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曾翻译过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等),张是北大教授,可能是看他面子,胡适、梁实秋才为董译本捧场。

     

        杨译本后来翻了4版,这可能与吴宓有关,他1935年将杨译本列为清华大学“文学与人生”课的必读书目。

     

        杨缤改名为杨刚

     

        1928年,杨缤与北大学生、中共党员郑侃相恋,并入党。1930年,杨缤参加“五一”反内战游行时被捕,在狱中遭遇酷刑,后经燕京大学保释出狱。出狱后,为方便活动,杨缤改名为杨刚。

     

        1932年,杨刚本该毕业,因患猩红热休学一年。党小组负责人是个山东人,“性格骨硬,做事决不转弯”。复学后,杨刚想休息,向他请假,他问:病不是已经治好了吗?为什么又要休息?激烈争吵后,杨刚退党。

     

        包贵司另一个很欣赏的学生是萧乾,杨刚曾以大姐身份劝萧入党,并借给他理论书籍,萧读不下去,赌气说:“理论,充其量也不过是张地图。这代替不了旅行。”

     

        杨刚说:“当心你会掉进深渊里去,或者在大森林里迷了路,给老虎吃掉。”

     

        萧乾当初靠杨刚弄到的一张假文凭考入辅仁大学,后将杨刚介绍给自己的老师斯诺,帮他编译《活的中国》,鲁迅、茅盾等人作品因此被译介到美国。

     

        七七事变后,在夏衍等人介绍下,杨刚再入党。

     

        1939年,萧乾因赴英离开《大公报》,推荐杨刚接替。

     

        将《论持久战》传向世界

     

        杨刚接手《大公报》副刊后,使其风格转向犀利,得到周恩来赞扬。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稿件后来交到杨刚手中,让她译成英文。当时上海已沦陷,杨刚找好友、美国人埃米丽·哈恩(中文名项美丽),哈恩将杨刚藏在自己家中。在哈恩情人邵洵美帮助下,《论持久战》在《自由谭》英文版上连载,邵洵美发按语称:“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没有别的书比这一本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了。”后来又出了英文单行本。

     

        1940年,杨刚700多行长诗《我站在地球中央》出版,轰动一时,人们称杨刚是“金箭女神”。作为名记者和优秀作家,杨刚在重庆结识了学者费正清,在费帮助下,杨得以赴美留学。

     

        1948年,杨刚回国,继续从事媒体工作。

     

        抗战爆发时,杨刚忙于救亡工作,无暇照料3岁的女儿,便寄养在包贵司处。抗战期间,杨刚与丈夫郑侃离婚,1943年,郑侃死于日机轰炸。

     

        1957年10月7日,杨刚在家服用安眠药自杀,未留任何遗言。

     

        (《中国家庭报》2.5 唐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