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生活实苦,别从养蛙找补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30日   03 版)

        庭院、房子,收割三叶草、准备便当,不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唯一的交流来自青蛙出门旅行历险所寄回的照片。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引发众多网友争着当“妈”。“我蛙怎么一直看书,会不会累到?”“我崽咋还不出门玩,是不是性格不好?”“我们家的浪到现在还没回来,心里有没有我这个母亲!”“儿啊,妈妈买不起高级的帐篷,你在外面受罪了。社会就是这样,为娘给你讲一段《开放中的变迁》。”……在社交朋友圈,这样的“亲情”呼唤此起彼伏。

     

        然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了一种反差: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同时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人急着当妈。

     

        一位网友感慨道,从小青蛙身上看到自己孤独的影子,例如小时候的自己——在家时独自看书、吃饭、玩耍;现在的自己——独在他乡,认识不同的人;自己的下一代——玩伴可能比自己还少;自己的上一代——在唯一的孩子离家后,空留惦念,却无法帮忙。

     

        从1982年到1991年这10年间,全国出生人口每年都超过20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上学时起,老师就教育这些孩子,你们是孤独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他们理解这只独自吃饭、看书、睡觉、旅行,不怎么与他人互动的青蛙,其实就是“空巢青年”自我形象的一种投射,低欲望又怡然自得。但这怡然自得中,却又不时流露出苦涩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孤独。面对高房价、难以跨越的阶层流动、复杂的人际交往,不少年轻人只能尽量调节情绪。

     

        游戏不过是博君一笑耳,但其吸引众多玩家的门道,却值得深思。一款游戏的流行,无疑能够反映某种社会心态。在玩家眼中,小小的青蛙以一种低成本方式填补了情感空窗。“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玩啊!”“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这呼号,更像是对自己说的。

     

        游戏终归是游戏,真诚交流和沟通才是情感的最终指向。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像是独处的青蛙。他们期待自在、轻松的生活方式,又无力违背竞争赢得收获的现实规则。这是孤独的青蛙之痛。然而,小青蛙既需要沉下心来在独处中成长,也需要在池塘里跟大伙儿一起聒噪。既有享受孤独生活的能力,又有融入公共生活的自在,这才是现代生活应有的从容姿态。

     

        网友说

     

        赵昂:排解一个人的孤独可以靠心理医生,排解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孤独,除了家庭本身,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当然,克服孤独不能只靠物质投入,就好比盖了养老院知识把老年人换个地方住一样,还要在精神层面上有更多投入。

     

        罗志华:年关将近,归与不归成为很多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一道命题,养蛙游戏让年轻人产生一种“空巢老人”的代入感,体验到家里老人对待子女的心情。然而,现实生活不是游戏,还应常回家看看。

     

        (中青在线、新京报网、中工网1.24、26 王钟的 王梦影 从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