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与父母告别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30日   02 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长期在远离老家的城市工作,虽偶尔回去探望父母,也多属公差时顺便为之,见个面,说几句话,来去匆匆。后来自己上了年纪,独女在遥远的北方定居,渐渐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对见到亲人的企盼,于是专程去探望父母的次数多了起来,且常常一住好些天。

     

        每当我要动身返回时,父母总是一脸真诚的感激:“你一回来就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我们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干,净享清福了。”他们争着给我提小件行李,紧随着我,步履蹒跚地走到小区大门外,母亲见了邻居就打招呼:“我们的大仔(大儿子)回家了,现在要走了,过一段还要回来……”父亲嘿嘿笑着,把我从寒暄的人群中拉出来,推到三岔路口:“走吧走吧,不然就赶不上车了,到家了打个电话来。”

     

        一

     

        去年过完年不久,父亲像枝残荷,迅速地枯萎了。先是腿能移动但抬不高,说是走路,其实只是两只脚贴着地面拖行。稍后,那赖于挂住成排假牙的最后两颗牙终于脱落,于是吃饭囫囵,说话漏风,下颚突出,双唇紧眯成一条缝,嘴巴不停地蠕动,似乎总在嚼着什么。他年轻时英俊潇洒、走路风风火火的样子仿佛就在昨日,心中不免黯然。

     

        又是一个与父母告别的时刻,父亲先向母亲示意让她送我,然后努力地拖着腿脚向门边挪动,扶着门框目送我下楼。母亲下楼时紧抓楼梯扶手,下几个台阶就停息片刻,好不容易出了楼梯口。我脚步快,回过身去等待落下的母亲,却猛地见父亲正站在楼上,一只手扶着走廊的护栏,一只手抬到胸脯的位置,向我缓缓挥动。我的两眼瞬间就涩了。

     

        母亲自从去年闪腰躺了一个多月,体力已大不如前,令人揪心的是,她有了明显的老年痴呆症状。她对很久以前的事还记得很清晰,但未必叫得出每位熟人的名字。蔬菜总是忘在冰箱里烂掉,买菜付钱时,抓在手上的钱早已不知去向。母亲一生勤劳整洁,却已不大分得清洗碗巾和擦桌布,常混着用,洗过的碗筷总是油腻腻的。

     

        告别时,母亲总是从头到脚看着我,反复说:“你要吃饱饭,别怕胖,要多吃饭和粥,老话说米谷才养人……”就像会传染似的,向来寡言的父亲话也多了起来。

     

        二

     

        上一次告别时,父亲没像往常那样站起来,他坐在藤椅上欠了欠身,说:“你这次回来我们谈得比以往多,我当中有些话只是说说而已,你不要放在心里。”他大约指的是他曾提到现在的住房陈旧狭小,我们兄弟几个对此事确实不够上心,错失了许多机会。此时父亲说这话显然是怕我内疚。

     

        父亲环顾一下,见母亲不在身旁,轻声对我说:“你妈现在对什么事都是转头就忘,加上整天头痛,连简单的家务事也做不大清楚了。不过,请保姆的事我看暂时还没必要,别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等我们实在动不了了再说。”他久久地看着我,又道:“你这次突然有事要提前回去,也没有关系,你就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你上次走后,你妈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你尽量多回来。”他轻轻咳了几声,眼圈有些发红。

     

        父母为我送行时走的路越来越短,话却越来越多,他们真的老了,老得那么迅速,不知还能送我几次,还能跟我讲多少话。如今,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回去陪伴父母,多为他们提供向我唠叨的机会——这也许是我能为父母做的最后的事。

     

        (《光明日报》1.19 赵汀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