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家的仪式感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30日   02 版)

        婆婆打电话来,约我们周日中午去聚餐,这是多年来的惯例,我欣然答应。

        公婆今年70岁,自打我儿子出生,十几年如一日给孙子以倾心尽力的关照。如今,为了照顾孩子午餐午休,他们租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每隔两周,公公总要叫上我们和小姑一家子团聚,婆婆则提前一天就准备,摆上一大桌她的拿手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以虔诚面对每一天的仪式感,郑重、耐心、细致。

        说实话,成长以来,我几乎都过着粗糙的日子。一日三餐、四季衣裳也是因陋就简,能饱能暖就好。家里平时吃饭只有父亲上席,三个孩子盛了饭夹些菜,就在客厅随意搬个小凳各自吃去,菜不够了起身再去桌上夹,碗筷自己洗。

        感受到吃饭的隆重和仪式感是在爱人家,当时我新婚后第一次在婆婆家吃饭,一家人围坐一起,烫好的碗筷整齐素净,几道小炒颜色形态分寸正好。小姑似乎对家里每个人的饭量、荤素咸淡的喜欢了如指掌,其间在饭桌上的一夹一送、一递一拿以及谈笑、劝菜、止箸,皆恰到好处。我从未想到,一顿饭可以吃出这么融洽的味道,家的温馨与包容尽在其中。

        我坐月子时,虽是三伏酷暑,婆婆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每天按时按量让我进食,从清晨的一碗红糖打蛋到早上的杂粮粥,从中午的鲫鱼、猪蹄到午夜的土鸡汤,其余蔬菜、水果、点心之类辅食轮番搭配,吃得我容光焕发。

        在公婆家住的时光很安稳,他们每天有固定的程式,起床锻炼、买菜、吃饭,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情,很少会乱。

        生活越匆忙,越要忘记尘世的喧嚣,让家有一份仪式感。

        (《羊城晚报》1.21潘姝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