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冰花男孩”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16日   03 版)

        近日,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经核实,“冰花”男孩系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王福满,因当天气温较低,家离学校太远(4.5公里),走路来上学导致头发沾染冰霜。

     

        一头“冰花”、8岁留守儿童的身份、遥远的上学路,触碰到人们心中柔软的心弦,其一句“上学冷,但不辛苦”的表白,更是让人心酸。观者感喟,“孩子,你受的苦,将会照亮你前进的路”。

     

        单纯的喟叹和同情,显然是不够的。

     

        面对“冰花男孩”,我们首先要强调,每一个孩子不仅有上学的权利,同样也有“上好学”的权利,有上学路上免于挨冻的权利。在已经有1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规模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精准扶贫,有些时候,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冰花男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有车可接,如果无车,在学校也可以有宿舍可住。

     

        我国的校车安全条例中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的农村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

     

        当然也应当认识到,昭通这样的贫困连片地区,确实也有其他地区无法想象的困难。好在当地已经在做出相应的努力。“冰花男孩”所在学校的校长表示,对于上学比较远的学生,学校准备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在校住宿,由老师义务管理。

     

        “冰花男孩”理应被社会帮扶和救济资源眷顾,但如果救济只看“舆情”下菜碟,而不能应帮尽帮,那男孩或许能搭乘“舆论关注”的快车迅速脱离困境,可其他同样身处困境的呢?故而,对这类刷屏事件的正确应对姿势,或许是不囿于个案,从表层化现象中剥离出社会化议题,并将问题导向对规则、制度的严肃思考,对社会成因或制度原因的溯流穷源。

     

        在越是艰难的贫困地区,或许也越有必要注意,我们的公共服务、扶贫资金,需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最弱势群体”“最关键领域”。在精准扶贫的语境下,孩子的教育需要优先考虑。这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题中之义。

     

        网友说

     

        陈鑫Reindeer :现在来说,改变命运的,只有读书。

     

        没几张_x :好心疼啊!有地址吗?我寄保暖的衣物过去!

     

        Taohua_杨扬:孩子,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为你点赞!

     

        (综合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网、澎湃新闻 1.10、1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