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他写出了演员的圣经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1日   05 版)

        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1935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章泯在执导话剧《娜拉》时,第一次尝试运用了斯氏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戏剧及电影界掀起了学习“斯坦尼热”。斯氏体系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对我国戏剧和电影艺术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着镜子表演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姓阿列克赛耶夫)1863年生于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在他三岁时,妈妈为孩子请来一位年轻的家庭女教师。这位女教师发明各种有趣的游戏,给孩子们讲故事、编导童话剧。康斯坦丁未来成为戏剧家应具备的天赋,从幼年时代便得以培养。

     

        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去看歌剧、舞剧和马戏。总之,剧院是兄弟姐妹最喜爱的去处,看演出的日子就是他们的盛大节日。爸爸为了让他们有个娱乐场所,在别墅里修建了一座小型剧院。剧院的第一次演出是1877年妈妈生日那天,康斯坦丁兄妹一共演了四出话剧。演出很成功,康斯坦丁因而更加迷恋戏剧。 

     

        康斯坦丁身材魁梧,总显得笨手笨脚,而且常常撞倒东西。他一心想当演员,但从不敢表露,怕引起众人讥笑。为了实现做演员的理想,他暗下决心克服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努力在姿势、动作、声音和语调上进行训练。

     

        一年盛夏,全家都到郊外别墅去度假,只有康斯坦丁一个人留在莫斯科的大宅院里。他把全部空闲时间都用来进行形体训练和朗诵训练。家中的门厅有一面大穿衣镜,康斯坦丁每天一连几个小时站在镜前研究自己的体态。大理石墙壁和楼梯的回声性能,有助于他进行声音的训练。他像一个观众那样,对着镜子仔细研究自己的形象;像一个听众那样,苦苦揣摩自己的声音和语调。就这样,他一点一点地克服自身的缺陷。

     

        后来康斯坦丁参加业余演出。1885年,他开始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为自己的艺名。若干年后,当著名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广大观众时,谁能想象得到当初的他竟是一个动作笨拙、口齿不清的小伙子?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诞生

     

        1897年夏天,著名戏剧家丹钦柯约他到莫斯科一家饭店会晤。丹钦柯为当时俄国剧坛的落后状况忧心忡忡。他认为,契诃夫的剧本《海鸥》前不久在彼得堡演出的惨败,不是剧本本身的问题,而是当时盛行的旧的演剧体系的失败。他想要建立一个完全新型的剧院,两人一拍即合,举世闻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由此诞生。

     

        剧院在诞生之初处境困难,首先是剧目问题。丹钦柯争取到契诃夫剧本《海鸥》的上演权,他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共同执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身兼导演和演员二职,他指导演员“不要表演,而要生活”,这句话后来成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句名言。

     

        《海鸥》这出戏没有离奇的情节,然而朴实无华的对白和动作背后却包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重大的矛盾冲突。正式公演那天,演员们没有做作、夸张的表演,而是通过生活式的对白和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真实、自然的感受。演出结束,闭幕后剧场死一般寂静,演员们以为演出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可紧接着,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们拥到台前把幕布拉开,向演员致意。剧院以新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

     

        为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演出,剧院的深灰色幕布上出现了一个图案——一只展翅飞翔的白色海鸥。剧院给了《海鸥》以舞台生命,而《海鸥》对剧院新的表演体系起了催生作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斯氏体系”的诞生就是从契诃夫的剧本中受到启示的。是契诃夫把他引向“内在的现实主义”,也就是从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出发来创造人物。这点正是“斯氏体系”的精髓。可是,契诃夫同剧院合作了六年便英年早逝,这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个沉重打击。他感到前途渺茫,便到芬兰度假。在芬兰,他总结自己的表演体系,即演员要尽可能地接近角色直到融为一体,舞台动作要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动作,让观众透过假定的“第四堵墙”窥视到生活的真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体系”的理论有了,还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这条道路曲折而艰难。丹钦柯在关键时刻支持了他。1909年,他们排演屠格涅夫的剧本《村居一月》作为“体系”的实验,“体系”从此被剧院正式采用。

     

        最后的日子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1928年患了心脏病,从此不再演戏,只当导演,另外就是撰写关于“体系”的著作。在生命的最后半年,他仍然抓紧时间工作:口述著作,在家中小剧场排演莫里哀的《伪君子》。他选择这个剧本是为了说明他的“体系”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只适合于契诃夫的剧本。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青年一代怀有深厚感情。1938年苏联共青团建团二十周年时,他在报上发表了致青年艺术家的文章:“要把一切最美好的人类的思想和愿望带进艺术殿堂,要在门槛外抖掉生活的尘屑和污垢。这样你们的工作就会成为使人们的心灵纯洁高尚的永恒节日。”“要学会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墓碑为白色大理石,十字架下刻的是一直垂落到墓碑底座的剧院幕布,幕布上有一只展翅飞翔的海鸥。

     

        (《名人传记》2017年第11期 龙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