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我的绘画观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11日   06 版)
    张继刚《梦里溪山》

        一件艺术品生命力的存在及其内涵与精神如何能达到“道”的永恒?是构思、技术、精神三者际遇而化所得之瞬间存在。艺术家要通过“技”打开通往“道”的途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技妙”而“达形”,“达形”而“忘己”,从而使其精神世界进入“无为至境”,继而形成完全的自然状态。“技”就会精熟而精进,近乎于“道”了。

     

        内质

     

        “天下之质而趣灵者,莫过于山水。百卉托君子意象者,莫过于梅兰竹菊。得空灵平淡者,莫过于晨露。”此则予二十余年前跋卷之语,其中所悟,本性当养于内而质必朴而华,人生如此,艺术创造者更当践行。

     

        艺术作品创作最终完成的美的表现,是自然与人文间相互关照形成的精神与气质的统一,呈现出内在美的丰富性,这是艺术家全面修养所凝聚的结晶,回归自然本相之中,以“道”的深邃体现艺术家所呈现最高的艺术精神,其本质相同,所不同是艺术家成就了作品,而庄子成就了艺术的人生,艺术人生是人格的至善完美,是艺术创作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审美基础,是艺术家对内在美的永恒追求。

     

        精神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是庄子“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任性自然,反对任何人为妄作。认为一旦不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游心于无穷,人的精神就能象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

     

        庄子以无目的为目的,不求万物所归,亦无目的为万物所归,故“莫足以归”。这一则语是庄子对自己所达到艺术精神无限性的描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庄子精神的超越,艺术的超越。不是形而上学的超越,而是“即自”的超越,即自亦是事物自身,因此庄子的精神超越并非舍离世俗,而是与物有春。“而不敖倪于万物”,亦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说明了庄子从人性自觉中出发,进而完成“即自”的超越,即自亦是不折不扣的艺术精神。

     

        境界

     

        “境界”,是对一切艺术作品在创作完成中的最高要求。境界是艺术家厚积博发呈现全面修养,以及对美学认识与理解在艺术创作的最终完成。境界的内涵是“天地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灵魂亦是精神,精神亦是美学范畴中的主要部分,它所蕴藏的是“天地大美”与“万象至境”的永恒。故艺术家须要用一生的时间积淀人生的修养来完成艺术之修养,从而达到艺术作品内美所流露出来的精神与人文气息及人格魅力,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是有一个时代的特质、精神及审美的标准,艺术家要禀承这个时代的精神来创造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作品,讴歌这个时代的精神,这是艺术家应该追求的“境界”。

     

        品格

     

        古人说人品亦是书品,人格亦是画格。中国绘画以同样的笔墨,同样的绢纸,同样的描绘,同样的梅兰竹菊,山川河流,人物花卉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然而绘者笔下物象殊异。有气息清浊艳俗不堪入目者,亦有高怀雅颂之格,有似一缕清风者,又有如秋水宏阔之壮观,有小桥朝暮者,更有高山流水之图。为什么同样的素材所描绘的作品竟然有如此差别,这缘于何故呢?“心境”,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心境”决定“画格”,画格决定永恒。

     

        人生的功课是在读书行路间,迹化之变亦是“体道”之始,“道”之永恒超然于“物外”,“游”亦忘一切,回归天地自然之中,此是艺术家一生之必要修养,修养决定人品画格矣。

     

        (光明网 11.7 张继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