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于是,我把画笔瞄准了大黄鱼——它们是海洋的精灵。
我笔下的黄鱼来自东海边的宁波市象山县,这里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自小生长在东海边的我,儿时跟随爷爷扬帆出海看日出、横杆滩涂捉跳鱼的场景,已经成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愁。而鱼,就是牵动乡愁的那根长长的红丝线。
宁波市象山县的大黄鱼曾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大海第一鱼”之称。宁波人就是卖掉棉被,也要品尝黄鱼的美味。黄鱼的寓意更加吉祥。宁波农历年初有接财神的习俗,当地百姓常以锡盘供上两条黄鱼作为祭品,寓意财钱年年有余、家庭富贵吉祥。因为宁波俗语里称金条为“大黄鱼”“小黄鱼”。
我收集了黄鱼许多有趣的瞬间,意在充分展示黄鱼的形态特征。在表现技法上,尝试用五代画家徐崇嗣创立的没骨法意写黄鱼。在正式创作之前,我先画了个小稿,用没骨法在一平尺多一点的熟宣上画了一条不大不小的黄鱼,并用钟繇小楷的笔法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我大胆开始摸索:先是用白粉打底画出黄鱼的外形,等半干时,用藤黄、朱磦渲染肚皮,用浓淡墨和花青色烘染脊背,再按照鱼的形状提出头部、躯干、胸鳍、背鳍、腹鳍、尾鳍等,然后作重点深入的挑染,最后做局部调整和统染等工作。精心刻画、浓墨淡彩之后,一条黄鱼才算大功告成。
在此基础上,我又考虑一群黄鱼的创作技巧。设想一下,当一群黄鱼向我们游来时,前面的几条我们会看得比较清楚,但后面的一些肯定是有所阻挡的。所以在表现群鱼时,总的原则是有藏有露、有虚有实,甚至有些鱼的身子还在画外,只在画面上露出半个脑袋,以增加画面的趣味性以及无穷无尽的意思。
中国历代大家画鱼的不少,但多以锦鲤、溪鱼等淡水鱼为主。画黄鱼者甚少,留下作品的更是没有史料可查。我的此次创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管作品是否达到预期,但里面深含着我对黄鱼的真实情感。
(《光明日报》9.14 李采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