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两幅鸿篇巨制的传世名画,一幅是《清明上河图》,另一幅则是《千里江山图》。9月,故宫博物院将全卷展出《千里江山图》。此画使用大量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因年代久远,一旦展开,画卷颜色易剥落,损伤画作原貌。可见,它的每一次展开,都很难得。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画中少有的鸿篇巨制,作品画在绢上。作品本身没有作者落款,后世是根据作品的收藏者、当朝宰相蔡京在画上的题跋,才得知为王希孟所作。
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幅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他少年时进入皇家画院为生徒,被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认为“孺子可教”,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在他严格的训练和指导下,政和三年(1113年),年仅18岁的王希孟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创作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将画作谨献给宋徽宗,宋徽宗甚是惊喜,又把《千里江山图》赐给他器重的大臣——当朝宰相、书法家蔡京。不久王希孟便英年早逝。
根据绘画布局结构,《千里江山图》大致可以分为六部分。第一段近景平实,中景绰约,远景开阔,一条宽阔的河流从远方涌入,给人一种山水近人、心旷神怡的温馨之感。在水面分隔之后,画面进入第二部分,近峰起伏踊跃,中峰推浪鼓荡,山势渐雄;山间楼台隐现,连起一架飞虹廊桥,跨越山水,气贯彼岸。这已是第三段,山势如含苞花蕊,簇拥相携,楼台如云中仙阁。此一段山蜿蜒绵长,竟如人工筑园般精巧。如果说第三段是画卷人气高峰,仙山琼阁,那么第四段就是山水交响,摄魂聚气。第三、第四段当为全卷画眼。第四段与第五段是在群峰交错中的蜿蜒水道相过渡的,无三峡之险,却有长江龟山、佘山相峙之妙,峰峦相峙,豪气相衔。在第五、第六段相邻处,远、近景山势平缓,如平沙漠漠般辽阔,山高水长,天光明媚,在舒缓的岛屿上,一峰兀立,宛如响鼓雷鸣,与敦实有力的起首相呼应,收官收得气壮山河。10米长卷大开大合,气势恢宏,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灵动。
有专家认为,此卷水是南方的水,滋润平和,作者画水的笔法细密平和;山却是北方的山,峭拔耸立,作者勾皴有力,设色雄丽,可谓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佳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8.31 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