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02日 星期六

    岳母的千层底鞋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02日   02 版)

        岳母丁尚氏,今年刚去世,皖北人。直到上世纪60年代,她一直是丁家大小衣服鞋子的生产者,那年月农村人哪有余钱置衣买鞋呢?那时岳母每天不是忙着裁剪衣片制衣裤,就是用旧布涂浆打袼褙(旧时为做布鞋鞋底鞋面,用旧布一层层裱成厚片),绣花纳底绱鞋子。

        岳母对纳制的千层底尤为精心:她叠加两三块袼褙贴布剪裁成鞋底,每针都先用锥子扎透,针线紧随其后,拉力紧、针码匀,一周时间才能做出一双鞋底厚实、牢固、挺刮的单布鞋!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每到阴历年前,大姨家的表哥表弟来送年货,回家时就能换上新衣,而且背上十几双用纳底线串成嘟噜的新鞋了。

        她还有个特技,无师自通,会把一张报纸或白纸四叠,用一把快剪轻敲两下,然后无须铅笔描样,三下五除二,几剪就会绞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花样来:富贵的牡丹,咤紫的海棠,怒放的荷花……花样一一贴上鞋面、衣襟、袖口,然后她日夜兼程,用五彩丝线将纸样全覆盖。因为心灵手巧,周围几个村的婆姨做针线活时有需求,一般都会来找她讨花样,请教丝线的配色。她也来者不拒,只是要求对方带几张纸来,因为那年月庄户人家想找几张纸可是大不易。

        妻1964年考上了合肥的省立师范学校,虽免了学费,但免不了书费,只好背了一布袋娘与姥姥种的辣椒,到食堂换了几元钱才算交了费。1965年她收到娘寄来的一双千层底布鞋,鞋面绣的是喜鹊登梅,鞋帮里多缝了一块布,拆开后露出二元钱来,这是老人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二元钱!

        自上世纪70年代后社会沧海巨变,价廉物美的工业鞋进军市场,解放鞋、回力鞋、皮鞋占了天下,三千年的布鞋文化结束了。岳母的手艺渐渐没了用武之地。岳父去世之后,岳母就由4个子女轮流赡养。在我家的时候,她有时在楼下树荫闲坐,静听邻居天南地北闲聊;有时又在楼上从北屋走到南屋,看着窗南面重重叠叠的楼宇发呆,流露出一丝无措和凄惶。

        书生书生,以书为生。我有六书架的书,为了学术研究,都是节衣缩食满世界淘来的学术名著、经典作品。家人知是我的命根子,所以都倍加珍惜。可是最近一次在我长住上海回皖后,眼前的“浩劫”叫我惊呆了:靠近书架的地板散乱着七八张喷塑、精装的书皮,很多书都已尸首狼藉、徒存皮相了,里面的书页内容竟空无一张。询问之余,才知是岳母所为。家人知我嗜书如命,一时还不敢和我说。

        事情的原委是:岳母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光阴里,不知触发了哪个兴奋点,对我的藏书产生了兴趣。她竟乘人不备,绕过书架前的矮柜,到书架跟前好似牛入菜园,先是抽了二本,撕下里面的书页,边用她从老家带来的丝线扎得紧紧的,边嘟哝着:“这下又可替鞋样了,又可打袼褙了……”等到家人发现上前拦阻,她已经坐在矮柜上用拐杖把最上层的美学经典著作钩下来三四本了……

        听到这些,我和爱人都泪流满面,一切释然了:面对着四卷用丝线扎得紧紧的书页,眼前依稀码放出成千上百双黑面白底的千层底鞋……在浓重怀旧的氛围中,出现了一个一针一线不偷懒,全凭双手忙不停的女人,一个贫困中坚韧顽强抚育子女的母亲,又体会到了她为子女纳入亲情的细密、爱意的深厚。

        (《新民晚报》8.27 张谷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