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10日   07 版)

        《韩少功汉语探索读本:想明白》是韩少功汉语实验读本系列中的随笔集,展示了韩少功三十年来的思想和感悟。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将哲学散文化,散文学者化,展现了他对历史进程、民族主义、汉语文化、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层思考和探讨,也流露出担忧和批判。让我们重新认识和肯定了作家对于一个社会的意义。

        ■韩少功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没有那么虚玄,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老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国族之外是争利,在国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还可能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整个银河星系,把小资听众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算了,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比邪教还邪教,其高尚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较大方案。

        “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喻。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圣保罗在《哥林多书》中也强调:“世上的神,选择了最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种政纲。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也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在这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其“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识,一种方便于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上帝死了”,是尼采在19世纪的判断。但上帝这一符号所聚含的人民情怀,在神学动摇之后并未立即断流,而是进入一种隐形的延续。如果人们注意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多出自僧侣群体,然后从卢梭的“公民宗教”中体会出宗教的世俗化转向,再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中听到“天国”的意味,从“无产阶级”礼赞中读到“弥赛亚”“特选子民”的意味,甚至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蓝图,嗅出教堂里平均分配的面包香和菜汤香,嗅出土地和商社的教产公有制,大概都不足为怪。

        不难看出,尼采说的上帝之死,其实只死了一半。只要“人民”未死,只要“人民”“穷人”“无产者”这些概念还闪耀神圣光辉,传统道德就还有根基。

        (《想明白》四川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