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老年十忌

    《 文摘报 》( 2017年06月10日   08 版)

        忌,就是禁忌,指不应该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都有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共性。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些独特的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特性,老年禁忌不一定有十个。我姑且先定为十个。

     

        一忌:说话太多

     

        我先举一个例子。

     

        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虽年逾耄耋,而思维敏锐,说话极有条理。不足之处是:一旦开口,就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在那个大学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据说有一次博士生答辩会,规定开会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某老参加,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这个会会是什么结果,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会有什么想法和措施,他会怎样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概可想见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爱说长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中青年都有,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因此,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人世间确实不乏“倚老卖老”的人,学者队伍中更为常见。眼前请大家自己去找。我讲点过去的事情,故事就出在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有刻画人物的天才,第十八回,他写了两个时文家。胡三公子请客:

     

        四位走进书房,见上面席间先坐着两个人,方巾白须,大模大样,见四位进来,慢慢立起身。严贡生认得,便上前道:“卫先生、随先生都在这里,我们公揖。”当下作过了揖,请诸位坐。那卫先生、随先生也不谦让,仍旧上席坐了。

     

        倚老卖老,架子可谓十足。然而本领却并不怎么样,他们的诗,“且夫”“尝谓”都写在内,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语上采下来的几个字眼。一直到今天,倚老卖老、摆老架子的人大都如此。

     

        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但是,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决定了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思想僵化

     

        人一老,在生理上必然会老化;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就会僵化。此事理之所必然,不足为怪。要举典型,有鲁迅的九斤老太在。

     

        我的僵化同别人或许有点不同:它一半自然,一半人为;前者与他人共之,后者则为我所独有。我不是九斤老太一党,我不但不认为“一代不如一代”,而且确信“雏凤清于老凤声”。可是最近几年来,一批“新人类”或“新新人类”脱颖而出,他们好像是一批外星人,他们的思想和举止令我迷惑不解,惶恐不安。这算不算是自然的思想僵化呢?

     

        至于人为的思想僵化,则多半是一种逆反心理在作祟。就拿穿中山装来作例子,我留德十年,当然是穿西装的。解放以后,我仍然有时改着西装。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不知从哪吹来了一股风,一夜之间,西装遍神州大地矣。我并不反对穿西装,但我不承认西装就是现代化的标志。于是我自己就“僵化”起来,从此再不着西装,国内国外,大小典礼,我一律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袭,以不变应万变矣。

     

        四忌:不服老

     

        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到几近唯心了。

     

        1995年,当时我已经八十四岁。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不知老之已至,正处在平生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中,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几达两年之久,风雪无阻。一天早晨,我照例四点半起床,到东边那一单元书房中去写作。一转瞬间,肚子向我发出信号:该填一填它了。一看表,已经六点多了。于是我放下笔,准备回西房吃早点。可是不知是谁把门从外面锁上了,里面开不开。

     

        我大为吃惊,回头看到封了顶的阳台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开。我于是不假思索,开窗跳出,从窗口到地面约有一米八高。我一堕地就跌了一个大马趴,脚后跟有点痛。旁边就是洋灰台阶的角,如果脑袋碰上,后果真不堪设想。我当天上下午都开了会,第二天又到天津南开大学去做报告。脚已经肿了起来。第三天,到校医院去检查,左脚跟有点破裂。

     

        我这样的不服老,是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五忌:无所事事

     

        北大有一批退休的老工人,每日以提鸟笼为业。过去他们常聚集在我住房附近的一座石桥上,鸟笼也是挂在树枝上,笼内鸟儿放声高歌,清脆嘹亮。这一群工人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然而他们又怎样能有所事事呢?

     

        现在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因而我只能谈我最了解情况的知识分子。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这是合情合理的,应该感激的。但是,知识分子行当不同,身体条件也不相同。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完全取决于自己。

     

        自然科学和技术,我不懂,不敢瞎说。至于人文社会科学,则我是颇为熟悉的。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不靠天才火花一时的迸发,而靠长期积累。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

     

        六忌:提当年勇

     

        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聊以自慰。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我觉得,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

     

        七忌:自我封闭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比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后者则相反,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即使变,也是越变越坏,上面讲到的九斤老太就属于此类人。这一类人,即使仍然活跃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却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自我封闭的形式。

     

        我在高中读书时,有一位教经学的老师,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五经和四书背得滚瓜烂熟,业务是非常熟练的。可学生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张口闭口“我们大清国怎样怎样”,学生就给他起了一个诨名“大清国”,他真实的姓名反隐而不彰了。我们认为他是老顽固,他认为我们是新叛逆。我们中间不是代沟,而是万丈深渊,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

     

        八忌:叹老嗟贫

     

        叹老嗟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特别突出。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过去一千多年以来,仕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的读书人都拥挤在这一条路上,从秀才、举人向上爬,爬到进士参加殿试,僧多粥少,极少数极幸运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达到这个目的,万中难得一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科举不利,老而又贫,除了叹老嗟贫以外,实在无路可走了。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诗文传世,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在当今知识分子中,一旦有了点成就,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这现象难道还少见吗?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鲁迅不到五十岁,就写了有关死的文章。王国维则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结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过死亡的边缘上,一个千钧一发的偶然性救了我。从那以后,多活一天,我都认为是多赚的,因此对死就比较能从容对待了。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情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十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没有时代的限制,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古今皆有,老少具备,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愤世嫉俗的原因,约有以下诸端:

     

        首先,自古以来,任何时代、任何朝代,能完全满足人民大众的愿望者,绝对没有。百姓因而难免不满,其尤甚者就是愤世嫉俗。

     

        其次,“学而优则仕”达不到目的,特别是科举时代名落孙山者,人不在少数,必然愤世嫉俗。

     

        再次,古今中外都不缺少自命天才的人。有的真有点天才或者才干,有的则只是个人妄想,但是别人偏不买账,于是就愤世嫉俗。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对社会变化的迅猛跟不上,对新生事物看不顺眼,特别是老年人,便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不足为据。

     

        2000年2月22日

     

        (《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