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国外垃圾处理面面观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20日   03 版)

        提起“垃圾”这个词,人们想到的是由其引发的环境、卫生等一些列问题。但有人认为,“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不妨借鉴他山之石,了解海外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

        日本垃圾分类严格、细致,主要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又分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各地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稍有差异,但基本上都细分到10种以上。另外,不同种类的垃圾要按不同的日子扔。在瑞典,几乎人人都知道垃圾就是能源,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每家每户设置至少7个垃圾箱来分类回收垃圾,厨房水槽下方还安装餐厨垃圾粉碎机;瑞典对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几乎可以说是“榨干”垃圾的最后一滴“油水”,连渣子都不剩。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回收主要通过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不论是在街道、还是社区,五颜六色的垃圾桶总是“结伴而立”,更像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

        纵观这些国家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有的分类细致到近乎苛刻,有的“斤斤计较”,有的则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集中回收……政府除了宣传手段外,还利用法律推进垃圾分类。例如德国法律明确垃圾产生者必须承担垃圾分类处置义务。

        美国社会分析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浪潮,将是在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从以上国家的经验看,政府通过运用宣传手段,将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知识灌输给百姓,改变他们的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利用法律手段制定规则和制度,明确民众、企业在垃圾分类处理中的责任、义务。双管齐下的方法,让政府、企业、民众三方互动,由上至下达成共识,让垃圾分类实现良性循环。

        (人民网5.12 王欲然 常红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