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忆江南时,诗人们在想些什么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20日   05 版)

        白居易的“江南经历”

     

        大约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六十六岁,身在洛阳,头上顶着一个闲职官帽,却早已忘情于山水之间了。某日,老白“词兴大发”,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其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似最伟大的印象派画作,成为后人识别江南的标志性色彩。

     

        白居易的三首“江南”,最忆是杭州,其次忆苏州,最终“能不忆江南”。十多年前,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担任最大的官——刺史。苏杭可等同于“江南”,可白居易在此为宦三四年,并非一味的文艺范,反而颇有政绩。在杭州,他利用西湖的水资源,搞农田灌溉建设;在苏州,他给水城添了一条惠及至今的“山塘河”。

     

        不过,在《忆江南》中,老白丝毫不提所谓的功业,只惦记着钱塘江的大潮、杭州灵隐寺的桂花树、苏州的美酒“春竹叶”,还有苏州娇娃。

     

        白居易生于河南,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河南与江南,不啻为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这种差距到今天依然显著,何况乎千年前交通很原始的唐代。但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尤其是唐代,一个写诗的人,如果不现身江南领略几番,那怎么也说不过去。小白也不例外,他早年是文艺青年时,就在苏杭流连忘返。到了五十多岁,小白成长为老白,他还幸甚至哉,重返苏杭,做了江南的父母官。

     

        人生需要有境遇,能做大诗人也同样要运气,白居易就是如此,作为一个河南人,他的桂花树、春竹叶忆得好,并化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印记,很大原因是他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江南经历”。

     

        刘禹锡的“旧曾谙”

     

        与白居易同岁的刘禹锡,见老白把桂花树与春竹叶说得如此浪漫,便也挠心挠肝,与他唱和开始“忆江南”。只可惜,刘禹锡似乎只是借了《忆江南》这个词牌名,里面却看不到苏杭。尤其第一首,上来就是“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忆的是江南,说的是洛阳:刘禹锡在春日逝去时,看到了一个“独坐亦含嚬”的俏女子。

     

        刘禹锡与白居易,当年同在洛阳,同“忆江南”。对于江南的风景,刘禹锡应该更是“旧曾谙”。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刚中进士不久,安史之乱便爆发了,无奈之下,他带着家小,从中原逃到江南的嘉兴,然后生下刘禹锡。作为一个在嘉兴长大的半个江南人,刘禹锡即便只是为了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必须对江南的一花一草有所表示啊。

     

        好在第二首,刘禹锡用“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这两句词,亮出了竹叶酒,这才硬与白居易的江南扯上了一点关系。白居易朝思暮想的美酒名为“春竹叶”,刘禹锡也要喝点竹叶酒,默默地醉倒在酒杯前。

     

        刘禹锡的政治生涯曲折不堪,乃唐代有名的被驱逐者,朝廷打压了他二十多年才收手。他倒是个不倒翁,愈战愈勇。官场且不提,单说这《忆江南》,也许他是觉得老白写得太好,便放弃了回忆江南,只写当下。

     

        但诗词的发散性极强,搞不好,刘禹锡是借着洛阳写江南:那位伤春独处、颦颦一笑的女子,不也可以坐在嘉兴的南湖之畔吗?甚至难保,她就是南湖的女神——少年的刘禹锡,不知为她心猿意马过好多回。嘉兴不是苏杭,可江南不仅仅只有苏杭,也不仅仅只有西湖,它容得下嘉兴,也容得下南湖。

     

        李煜和温庭筠的风格

     

        李煜的《望江南》,仅仅开头的“多少恨”与“多少泪”,便无法抑制地让人跟“江南怨妇”挂上了钩。再加上,他了结全词时的“断肠更无疑”,恰好与“肠断白蘋洲”的温庭筠式怨妇雷同,这就更使李煜沦落为一个妇人被弃的形象。诚然,李煜乃如假包换的男士,但他有着一颗同温庭筠一样柔软的心,又不幸做了他那个时代最高贵的囚徒,于是他在自己的词作中,被逼迫沦为一个喋喋不休的妇人,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女。

     

        李煜如果不是帝王,那么他就是另一个温庭筠;而温庭筠如果做了帝王,那么他恐怕又是一个更糟糕的李煜。正因此,可以反过来说,有了李煜的恨与泪,才使得百年前温庭筠词中来路不太明朗的怨妇,有了货真价实的江南籍贯。因为,李煜与温庭筠可以是一个人,他们都被折磨成江南的断肠怨妇,亦皆幻想着前尘往事,卖弄着绝世文采。

     

        (《北京青年报》5.12 梁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