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楷书的流变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06日   06 版)
    《龙门十二品》(局部)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一路走来,不同程度存在难写难认的缺陷。钟繇“上承蔡邕,下启右军(王羲之),解散隶体而为正书”,开创了正楷的先河。

     

        南秀北雄 碑帖逞奇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游人多惊叹于佛像的巧夺天工,常忽略佛龛之间密密麻麻的文字——魏碑书法。

     

        北朝碑版、墓志、造像题记等石刻书法被称为“北碑”,因其在北魏一代最为繁盛,故亦称“魏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几代太后笃信佛教,加之人们经过战乱,于是大量建寺造塔、立碑刻石。龙门石窟今存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精华。

     

        《龙门二十品》即二十方造像记。北魏的王公贵族、有道高僧为祈福消灾或歌功颂德而开龛造像。“造像记”意为“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对造像的名称、时间、目的等加以记录,镌刻其上。《龙门二十品》带着较多隶书“燕尾”的遗意,笔法方硬、棱角分明、笔姿浑厚。

     

        相比之下,南朝有禁止立碑之令,碑刻楷书极少,而以帖行世。南方上达帝王,下至百姓,崇尚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二王书风”。此时的楷书发展,呈现北朝遒健雄强、南朝秀丽清婉两种风格。

     

        南北朝后期,统一大势所趋,楷书的融合也成为大势,从此,楷书的书风走向南北融合。

     

        尚法求雄 盛世气象

     

        隋开科举,“以书取士,科举入仕”。科举考试的用字必须要规范,初步确立了楷书的正统地位。

     

        唐代书法兴盛,缘于帝王喜爱。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好书帝王”,曾征集王羲之的手迹,达“三千六百纸”之多,对《兰亭序》更是“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等书家辈出,是为“初唐四杰”。

     

        之后,唐代书法逐步摆脱“二王”娟秀清雅书风,走向雄奇豪放。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就是杰出代表。颜真卿的书法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的巧妙应用,更注重行笔的提按和顿挫,笔画极富弹力,世称“颜筋”。与颜真卿书法并称“颜筋柳骨”的,是柳公权的楷书。柳公权的书法顿挫分明、提按清晰、浑厚挺拔,结体精练舒展、峻挺浑厚。

     

        柳公权的“笔谏”,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一次,唐穆宗兴冲冲地向柳公权问书法之道,谁料柳公权一本正经地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沉湎享乐的穆宗当即脸色一变,知道臣子借用笔之道向自己谏言。

     

        持盈守成 楷为正宗

     

        唐人尚“法”而宋人尚“意”。宋代追求潇洒情趣,表现在书法上,则强调书家主体的精神、意趣、情感和心性,不愿受规矩束缚。

     

        宋人欧阳修不满宋初书法衰弱局面,提出振兴书法,倡导“学书为乐”。此外,宋代科举以“经义取士”,不专重文词书法。尽管有宋徽宗独创瘦金体别具一格,但楷书地位逐渐下降。

     

        元朝代宋后起用了一批宋代遗臣,其中包括大书法家赵孟頫。后世将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提,合称“楷书四大家”。

     

        明朝初年,统治者大力提倡书法。明成祖朱棣尤其偏爱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时人纷纷仿效沈度,写起了字体方正、大小一律的楷书,称“台阁体”。“台阁体”看似端正清丽,却缺乏格调与意境。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台阁体”发展为“馆阁体”,成为朝廷公文的标准楷体。后人多以“台阁体”“馆阁体”千篇一律、无甚特色而加以讥讽,但从实用性来说,它们规范、易于辨识,非常适用于公文书写。

     

        (《人民日报》4.22 马跃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