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薄意”印章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06日   06 版)
    《香山九老》

        “薄意”这种工艺美术意味浓浓的微型浮雕艺术,是指用雕刀把明、清的文人山水花鸟画,创造性地“搬”上小小珉石之侧或通体。

        这种微型浮雕艺术在杨玉漩、周尚均手上已经发端,不过他们主要还是浮雕一些花纹图案用来陪衬印端的圆雕立钮。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福州西门外凤尾乡的潘玉茂、潘玉良、潘玉进兄弟创立寿山石雕刻的“西门派”,继承和发扬周尚均的遗法。然而能够大胆吸收中国画的立意构图成分,较完美地实现以刀代笔置万水千山于小小印石侧面之上,真正使“薄意”艺术趋于成熟的人,还是清末民初的林清卿。

        欣赏林清卿的“薄意”艺术,大可以用我国文人画的画理观之。关于我国文人画的画理,宋代的苏辙说它:“贵真空,不贵顽空。”他哥哥苏轼也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物皆用常形,至于山林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但是既不贵毫无诗意的实物状写即缺少精神的“空”,也不重虚无缥缈的“空”。所贵的是必须于雨雾迷蒙中见出四时的运递、生命的更替、灵气的贯通这种“真空”。林清卿的“薄意”艺术,可以说正是体现这种画理,以雕刀在小小氓石上作文人画。印章的石面虽小,也可以以尺幅观之。他以雕刀在印章的石面上推云驱雾、描花勾草于毫厘之间,虽然不能像在宣纸上用毛笔作画那样恣意泼墨、随心挥洒,但是也可有一种绘画所难以达到的“刀味”,因而别创一种艺术天地。

        林清卿从广泛流传的古典文学名著和民间故事中发掘了不少人物方面的题材。如《米芾拜石》,意在颂扬宋代著名书画大师米芾的极为崇尚石德。唐、宋文人大多喜欢参禅,林清卿也涉猎禅学,禅家的“禅语”里,“石”通常指不被一般知识和智慧所拘束,在高度空间自由活动的一种心境。林清卿的通过米芾虔诚拜石,显然也是在颂扬如禅家的《石德五训》信条。日本古代著名的熊泽禅师归纳的禅家《石德五训》译文为:“奇形怪状,无言而又能言者,石也;深沉而有灵气,埋于土中成大地之骨干者,石也;雨打风吹寒来暑往,坚固不移者,石也;姿质坚强,堪为高楼大厦之基础者,石也;蔽获伫立山中或庭苑,足以平添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者,石也。”

        再如《落日归帆》《密林深溪》《飞泉出涧》,除了直观所见,也都有颂扬“水”的深意。禅家之于“水”,另有《水五则》。

        林清卿活到72岁,1948年去世。他一生热爱“薄意”艺术,到老也没有放下雕刀,平生留下大量作品,为我国工艺美术宝库增加了不少闪亮的“珠玉”。

        (《印章的风景》苏晨 岭南美术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